易經證釋下經第二冊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1
大壯乾下震上
宣聖講義
大壯卦上震下乾。乾為父。震為子。應為乾內震外。言震代乾主外也。
震二陰在上。陽在陰下。陰降陽升。陽得時位。故卦德為動。卦象為雷。
雷動之時。天下同春。萬物同生。今以合于乾。乾本純陽。接震之一陽。
四陽連居於內。秉持于中。是為陽盛之象。而二陰在上。以與相交。其
德不勝。其志難諧。雖不與陽爭。而陽難與之協。為陽獨往獨來之象。
在卦用以陰陽二者均勻和協為善。為吉。為中和之道。若違此例。非
有過。即不及。大壯則陽太過也。與大過有類似處而不同。大過亦四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2
陽連亘于中。是相類也。而其初上為陰。兩陰包納四陽。與大壯之兩
陰被擯于外者不同。是其異也。故大壯稱壯。明其陽得勢。非如大過
之無本為棟橈也。大壯雖兩陰蔽其外。而陰不得時。遂自避。如雲翳
中天。不久自散。不敵日之光熱也。然以其翳也。有一時蔽明之害。雖
終復退散。而陽德不免有過。為其摧掃雲煙。必迅奮而自損其精。是
進之過。進則易瀕于衰老。若忍耐不求速進。而暫安于蔽障。必晦昧
而自隱其明。是守之過。守則易敗于安佚。此大壯以二陽所生之過。
雖不如大小過之無本。而其害則為易始而難終。有本而略末。盛于
內。而忘其表。明于近。而不及于遠。蓋乾剛自囿于震。而震動乃牽拘
于乾陽。兩卦雖若同心。而強弱異勢。上下殊情。故在天道無可是非。
若論人事。則有宜否。陽甚則易燥。剛甚則易折。四陽連而無陰與協。
則長而忘自慎。群剛進而不得柔以諧。則盛而莫自克。故在人道。必
先利貞而不務于亨大。先克己。而毋求于勝物。以大壯已壯矣。太壯
矣。壯之不已。衰老繼之。事極必變。物極必敗。敉極必改。道極必害。大
者極也。極壯則無可再壯。欲其不衰。不得也。故聖人名以大壯有數
義焉。一言陽之盛大。指陽如臨為大。以陽長也。故卦名大壯。為四陽
勝兩陰。而得位乘時也。一言陽與陰。消息往來。遯為陰長。大壯為陽
壯。陽壯以時。時用見于春二月。雷鳴天上。萬物皆生。是陽盛即物繁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3
庶之原。故卦名大壯。以震動得時。遂乾大生之德也。一言剛盛柔弱。
進行以時。陽升陰降。發育有道。震以生陽協乾健。迅動應陽剛。剛則
易折。陽則易歇。飛騰發越。其害過于利。進不如止。故卦名大壯。欲人
知其壯之極必衰。而預養其氣。毋過發洩也。一言物有盛衰。人有壯
老。陽生陰賊。天覆地載。春秋遞嬗。生殺交至。前之弱者今之強。今之
繁者。後之敝。循迴不息。純乎造化之力。故卦名大壯。欲人知壯之有
衰。來之有往。長保不老。必求于不壯。果已壯矣。必思所以守其明強。
如日之明。不以雲而蔽晦。如金之堅。不以石而窳腐。是壯者氣之所
本。志之所尚。有其中而後形于外。剛在內者柔其外。強于本者弱其
末。此道之以柔克。而因壯以見其自韌之有術也。一言進退無恆秉
天之行。顯隱無因。依氣之根。陽立其本。陰與之均。無過不及。斯底于
平。故卦名大壯。欲人知君子進必以方。退必有常。去必以道。留必以
坊。遯明其隱。壯見其章。遯以退休。壯則利行。遯志于草野。壯則留于
廟廊。是用世之所法。而人道達乎安康。一人之行止有度。家國之福
利無疆。不外時地之所宜。與夫出處之堂皇。因遯則抱道而自藏。因
壯則善與人同。而德沛無量。天地且見其生化之跡。春日煦以溫良。
斯大壯之大用。以震乾之合。而煥其有光。故大壯者顧名思義。因地
盡利。順以致之。安和其類。二月之春。無方不被。物類繁滋。天下同壯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4
則為天者自然元亨。為人者先以利貞。知陽之長。善保用之。知陰之
弱。善育存之。剛于中而不過。健于己而不伐。先明遯退之情。始推壯
止之義。蓋止者留也。言留以有為也。留陽之毋過。則剛德永康。留陰
之僅存。則柔道可協。而人事可濟天時。物類克孚數命。豈非大壯之
所志哉。讀者勿徒用其壯。而忘其所止也。
大壯乾在內。震在外。二卦同秉陽剛之德。主持發生之力。其氣壯甚。
其勢嚴甚。陽為大。而進為壯。升進以時。義無反顧。此所以與遯為反
對也。然以內互澤天夬。外互天風姤。與山天大畜。是其用包有夬姤
大畜之象。而以夬為大壯之進。一陽上進。變兌則為夬。按之時令。大
壯二月。夬三月。夬更進則為乾。四月也。皆以陽上升為用。夬者快也。
缺也決也。言陽行至順速。而其距乾猶缺一間。而與陰成決絕之勢
也。大壯既內互夬。則亦應含此三義。既感其至之快速。則當行以紆
徐。既知其道之有缺。則當志于自足。既明其與陰之決絕。則當推其
留戀之意。和協之情。而勿太過。故大壯天道。而利貞人道。本乎天者
易過。則變大壯為大過矣。及諸人者致中。則可因大壯而就于中孚。
此用大壯者所當先知也。震主迅動。而得乾健為之基。其勢至疾。其
力至充。則天道自然所至也。有過必有不及。天道不平。視時自復。復
則平矣。人道則無時不求其平。切勿自干于過。故當用壯之日。己存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5
自弱之心。弱以成其壯。則永保其強。壯以行乎壯。則終變為弱。此春
秋遞嬗。而寒暑代遷。天道之往復也。永致其中和。還守其柔弱。人道
之止至善也。故大壯分天人。而易教先反己。讀者要明傳所稱大壯
則止之義。方不悖夫聖人垂教之深意歟。
宗主疏述
大壯昔亦作太壯。古大太二字原通用。凡稱大至極者曰太。如太
極太一太初太素太古等。皆言其至極無以加也。大壯亦然。卦為
震乾合。震為長子。以乾視之為諸子中最大者。今反居乾上。猶長
子已成立。能代父經理外事。則必年富力強之時。故謂之壯。若以
爻言。則為陽壯。因大壯四陽在內。由下而上。一往直前。氣充勢盈。
故謂之壯。陽固可名壯。以其剛也。而大壯又剛之甚者。故名大壯。
譬之生物。方長未已。體質肥偉。精力滿盛。則稱為壯。人生二十曰
弱。三十曰壯。亦以其年齡正盛。體力方剛。任事不勞。作業不倦。有
同卦之四陽正長有進無退。其氣既沛然直上。其志更堅持突前。
非如臨之始大。又不似夬之將衰。故名大壯。謂其壯恰至極。較泰
之平均更進一步。而不及夬之老大。陽者上達。由夬再進。則歸于
純乾。乾為老陽。陽之至尊而至純者。不得與其他論強弱。故雖有
天行健之稱。而不得謂為大壯。是大者承乾之德。邁諸卦之上。而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6
駸駸乎有同于乾也。蓋震本奮迅之用。出于坤有志乎乾。今以乾
在其內。是又體乾而用坤。坤為萬有之母。震為眾生之先。萬物皆
以坤育。以震出生。震雷一動。天下同春。乾為純陽為其根。則其生
化無垠。而世界繁庶無比。故震合乾而名大壯。則又狀物之盛多
矣。雷天易位為無妄。無妄無物。以乾在震上。震生之。乾成之。生于
地者成于天。故曰無妄。即無物也。純乎性情之精。返于虛靈之真。
更何物乎。物與無妄。同歸于天而已。故無妄古名毋忘。或毋亡。言
毋忘所生。或毋亡而不知所歸耳。若大壯則與無妄反。存于天者
生于地。畜于精者施于物。由真境而化生世界。由無有而造成繁
榮。斯謂之大壯。
大壯卦四陽在下。與遯卦相對且反。以遯四陽在上也。而與無妄
大畜為類似卦。皆四陽二陰。陰陽分明不雜。不似其他四陽二陰
卦也。惟大過卦四陽連互于中。頗與相近。而二陰分列初終。則有
不同。然以卦為圓象。終而復始。則大過亦可作大壯與遯卦之變
體。大壯二陰在上。遯二陰在下。中互艮巽震兌四卦。皆與乾合。遯
則互乾巽。大壯則互兌乾。以二至五相互成卦。各不同也。而一則
為姤。有陰陽相遇之象。一則為夬。有陽與陰決之意。故在遯本不
求合。而其變則反有遇。在大壯本便于亨達。多所包被而其變則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總釋象例-7
反成決絕。而不克相容。此正與變有殊用。以其時位辨之也。聖人
示天道于未然。定人事之先預。故于辭中指其趣。如遯本宜退。而
有亨利之辭。大壯本宜進。而有利貞之語。且傳更明示大壯則止
四字。以見大壯于時為大。而不能忘其小。于位為高。而不能忽其
卑。于行為進。而不能志于止。正皆順天道之易變。而定人事因應
之方也。蓋遯于前者。必亨于後。進于此者。必止于彼。元亨利貞。相
環成用。春夏秋冬。相旋成時。遯猶秋冬。而有亨利之占。大壯猶春
夏。而重利貞之德。此由二卦彖辭。可以見天道靡常。人事必預之
旨也。
大壯之對卦為風地觀。上下易位為地風升。以陽與陰爻對。先天
八卦方位。乾坤震巽皆相對。故大壯有與觀升二卦相應者。陽之
用以陰。剛之用以柔。大壯陽剛特盛。故宜取升觀二卦之用為輔
益。在時令大壯二月卦。觀則八月卦。一春一秋。互相照映。如日與
月晝夜代明。此大壯雖秉春和盛茂之時。亦含秋冬清寧之象。蓋
本末表裏不同也。故大壯彖辭獨稱利貞。即明乾為體。坤為用。剛
為道。柔為德也。以二月春雷初振。萬物向榮。陽之所生。必賴陰以
成之。此河圖之例。亦生化之大則也。人多昧于此義。謂大壯因雷
天之奮迅。宜升騰之無涯。而傳乃曰止。殊與數不合。不知大壯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-8
止。乃天道也。四時異氣。各有中和。即二五八十一四仲月也。仲月
居一時之中。為一氣之最中和者。二月仲春。節當春分。春方及半。
天地和凝。前乎此則猶寒。後乎此則已溫。是春令之至正。春德之
至平。如一室之中央。一日之中午。不偏不頗。乃均乃勻。人道法天
也者。必依此為準繩。而推其德用。達于無垠。故謂之止。止猶正也。
中止也。無進無退。不弛不張。悠然自足。闇焉自章。此中庸之道。獨
往復而勿徬徨。斯稱之為止。謂天道立而人道建。萬物存榮。而文
質至美善也。凡恰好不過者。方可以止。若有未盡。不得止也。大壯
既當盛時。易瀕侈泰。苟不知止。必以過而受其害。蓋大小過以失
中而稱。大壯又類乎大過。而況其變也。知止不殆。不過何害。大學
所謂止于至善。以其知所止耳。愈進不已。其敝也反為退。愈升不
已。其敝也反為沉。皆不善于止也。而所至反其行。故大壯志于壯。
而人道則先利貞。利貞者性情也。反求諸己也。知止而克止也。易
道四德。元亨為行。利貞為止。明此義矣。自無疑于大壯之止矣。
大壯。利貞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彖辭也。乾卦四德。元亨利貞。而大壯祇云利貞者。以乾在內。
陽剛在下。有類于泰。泰以坤上乾。大壯震上乾。震出于坤。其卦為陽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-9
其用則陰。故大壯卦稱利貞。言本坤德也。利貞于時為秋冬。于地為
西北。于道為恬靜。于令為收藏。于德為義信。蓋純人道之本。而法乎
坤以同于乾也。乾既在內。不得如重乾兼主外事。而卦用又依震之
迅奮。合乾之剛健。其用過強。其名大壯。強必有弱。壯必有衰。以志乎
中和。則惟利貞之先。蓋剛動于始者。必柔靜于終。壯強于前者。必衰
弱于後。藏有秋冬。始有春夏。令有收藏。始有生長。為之先者。亦為之
繼。在其後者。亦居其前。氣數循環。無一時之息。去來者道。往復者理。
大壯之先也。由復而臨而泰。是其進以漸也。大壯之後也。由乾而姤
而否。是其退亦以漸也。君子察其既往。知其將來。明其已盛。知其將
衰。鑒于進之駸駸。乃期其行之徘徊。懼于數之倏忽。乃志于艱貞幹
固之才。推夫作始之匪易。乃洄溯乎既植之根荄。故以元亨之立致。
而先勉利貞之克諧。物之榮者反其寂。道之放者歸之懷。愈減則愈
益。愈明則愈晦。止者行之機。沉者升之背。利則無往不亨。貞者還元
可待。是以守己不失。反己不昧。純柔以履至剛。因利以避于害。則大
壯之所重。而人道別有貴也。夫聖人抱道于躬。行止不離。畜物于家。
精窳不移。為有所固守勿失。乃順夫天道而無為。陽雖盛于春夏。而
有秋冬之繼。物雖見其強壯。而有衰老之至。惟返躬而立誠。乃至善
而無忮。此大壯彖辭。惟稱利貞二字。讀者覽于卦爻。當知立辭微義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0
矣。
大壯壯字。有壯碩偉大之意。且兼有莊嚴廣穆之象。蓋以陽德主生。
善育。既多生殖。復能廣育。萬物皆備。萬類同榮。如日中天。無物不被
其蒸煦。而欣欣向榮也。生機既盛。儀表自雄。如人少之時。丰度翩翩。
威儀至好。此即陽德所見于物也。又如春夏之際。花木齊開。芬芳悅
人。山林壯美。大地一新。亦即陽德所敷。無物不同壯美。不獨乾大生
之用。且以震勇振之力。故天地人物。皆以壯為難能可貴。而易則取
震乾之合。稱為大壯。為四陽漸長。陰不與爭。而陽上四爻。既近天界。
又居人爻。天人合德。且包地位。比較三陽開泰。又進一層。故名大壯。
而繼泰卦之後。泰稱后以財成萬物。及翩翩不富以其鄰。可見泰已
有壯之美盛。較之大有近似。而壯則與大有異曲同工。大有為離合
乾。與大壯乾居震下。及大畜之乾居艮下。三卦皆以乾稱名。皆陽在
下。能生多育。物富力強。而稱大。大有為人言。大畜為己言。大壯則兼
人己包物我而言也。蓋大有明物之豐盈。足比于豐歲。大畜明畜之
眾庶。足比于家之富饒。大壯則明人物之盛強。足比于人之年少。時
之當春。內外充盈。形神偉麗。而三卦之取義。莫不由乾之在內。惟乾
能以美利利天下。惟乾大生。故三卦皆以乾而見其有畜且壯也。陽
者稱大。泰亦大也。臨之稱大大之始。泰則大之中。至壯則大之極。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1
大壯恰當大時。而猶未過也。大有大畜亦然。若大過則過矣。過則不
得為壯。君子必期毋過。大壯之辭曰利貞。蓋欲人戒于過。而時中耳。
彖曰。大壯。大者壯也。剛以動故壯。大壯利貞。大者正也。正大而天地
之情可見矣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彖辭之義也。大壯卦以陽盛得名。大指陽言。壯指盛言。故曰
大者壯也。與大過卦辭大者過也一意。皆以陽稱大。而陽又正在其
壯旺時也。大過四陽在中。大壯四陽在下。皆多于陰。其勢正盛。得位
乘時故稱大。臨以二陽漸長。亦稱大。則以二陽在下。其氣勃興。其勢
突前。足迫眾陰也。大壯固以陽壯稱。且因陽之漸升。由泰而進。如物
由生而長。由弱而強。故曰大者。壯也。言前已大。今愈壯矣。大猶外形。
壯則內實。既有偉岸之貎。又具強盛之精。其內充盈。其外洪廓。內外
皆盛。其名大壯。則以下乾上震。乾為剛。震為動。內剛外動。其勢莫犯。
其進莫禦。其前無與敵。其至無與抗。故曰剛以動。故壯。言徒剛不得
稱壯。徒動不得為壯。必剛以動。方名壯也。亦因大壯乾主于內。震奮
于外。本其行健之道。發為振動之行。合成雷鳴于天之象。則其稱壯。
固有由矣。大壯既以剛動。雷震天驚。無物不興。生陽發越。無物不亨。
則宜以元亨稱。而彖辭曰大壯。利貞。何也。是聖人立戒明教之微旨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2
見盛者不可過。而強者不能久。天道尚消息盈虛。天數終則有始。故
以大壯之壯。而特重利貞也。謂元亨者天道。大壯所固有。利貞者人
道。大壯所宜先。調盈濟虛。裒多益寡。此本泰祇平之道。而求永致中
和。故申之曰大者正也。正指貞言。以大壯利貞四字。合詮之則為大
正二字。蓋大壯已大。而利貞克正。正且大矣。則生生不絕。物物恒春。
則天道有常。至德永平。則乾健受于坤順。雷動協夫巽行。則無過不
及。而履乎正大光明。則天地之情可見。人物之數可知。循環以返求
諸己。順變以達乎無為。則大壯為明天道。而利貞實人事之師。因其
壯。而念其未衰。見其壯。而思其將衰。陰陽互為消長。大道乃若輪迴。
其進也即其所止。其弱也即強之階。其剛動也。即柔以靜。其大正也。
即至行達於毫微。蓋一平一陂。一往一復。天地之情。去而又續。惟人
道志乎至中。不求其過。乃無不足。故以利貞為辭。俾學者無矜無忽
耳。
釋彖辭末語有深意。後人多未能明解。蓋大者正也。即與上大者壯
也。正相對。即同大過卦。大者過也。恰相應。以大過陽之過。大壯陽之
盛。盛則過。惟有就于正。始免于過。而長保其壯。故震乾合德。乾居震
下。以剛在內。九二中位。而與上六五相應。內剛外柔。則陽不至過。異
乎大過之二五皆剛矣。大壯既以九二主內。六五主外。則與地天交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3
泰之象同。又與道體剛用柔之例合。是即就正之義。言陽雖盛。而不
失其正也。然凡卦陽以九五為正。而此反稱六五為正。抑又何也。則
以大壯原異純乾。乾以九五正位。六爻皆剛故也。大壯四陽兩陰。實
已兼坤之德。類泰之象。陽與陰合。為後天大則。合而後生。和而後長。
今四陽勢盛。已難與陰協。不似泰之平勻。則其用恒易過。茍至于過。
則非大過。即成遯。以陽日升。四陽升一爻。則成大過。升兩爻。則成遯。
皆不得中和。而將悖乎天地交合之情。違乎陰陽生化之道。是以聖
人為防其過。且鑒于遯。乃因兩陰在外。柔主外正。足見天地之情。尚
志于諧協。陰陽生化之道。不乖于中和。故以利貞二德。明大壯之大
用。在能以大就正也。由四德言。即以亨返貞之意。亦如春風甫和。生
機漸鬯。止仲泰天氣。雷動而物茁。日暖而花開。卻不忘冬令培育之
功。坤地煦養之德。雖溫而非熱。雖生而非長。其氣雖盛于內。而其外
未達繁榮之極。其勢雖發于下。而其成未臻豐滿之時。此不以亨稱。
而先志于貞也。貞足兼利。地道所光。春月之陽。自地雷復始。由臨而
泰而大壯。仍係地下一線之陽。逐漸升騰發越。則德重利貞。乃不忘
本之意。不獨人道當如是。即以天地之情論。亦不以既長者忘所生。
既壯者忘其稚。則四陽雖盛。不陵六五正位。而兩陰雖衰。仍抱涵濡
初衷。蓋陰爻主降。是其志也。志見乎情。情見乎跡。此以大而就正。以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4
陽盛而從六五之正位。實足見天地之情。為生化之本。在泰卦三陽
既平。性情均至。故為交泰。明其和合自然。若大壯則已判多寡。分強
弱。而其求合之志。相慕之情。則猶可見。是即因六五正位足見之也。
大過九五。不能見。大壯進而至夬。亦不能見。皆以其徒自盛。而忘生
化之本。交合之情耳。在一陽來復。辭稱見天地之心。則以陰多于陽。
如母育子。不可以情稱。惟大壯本泰已合之後。雖成父子之象。無復
夫婦之擬。而其和協之情。猶未消失。是即所謂正大之效。乾大而坤
正。九二大于內。六五正于外。正大既協。兩情克諧。此大壯彖辭以利
貞稱也。讀者宜體會之。
宗主附注
大壯卦爻既與各卦辭相關。而最要者 夫子所講彖辭大者壯
也。大者正也。二句之義。實全易各卦以大稱者如大有大畜大過。
皆以陽盛得名。而臨雖無大名。其用亦以大稱。則亦以陽長也。至
于泰卦之稱名。固不異于大。古大。太。泰。三字原一義。而字形不同。
則地方或時世殊也。泰即太也。太即大也。陽自地出。其初為復。其
進為臨。復不得稱大。臨則可謂大。進至于泰。則已大矣。謂陽由震
之一爻。漸進漸長。以至于乾。三陽具備。是其盛已至矣。故不獨稱
大。且稱太焉。古文稱大之極。則曰太。如太初。太古。太上。太鴻。太素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象辭-15
太一。皆極大也。亦皆可作泰。泰自太變。後人恐太大字形易混。乃
別作泰。實即太字。而以卦言。陽極于乾。凡有乾卦。或中互乾象者。
皆可得大之稱。如大壯大有。乾在離下也。山天大畜。乾在艮下也。
而大過雖非乾之合。卻中互重乾。則以四陽在中。由二至四。三至
五。皆為乾也。大壯之象。亦以乾在震下。陽由泰更進一爻。遂成大
壯。故曰大者壯也。言乾自稱大。震之一陽又連于乾。是大且壯也。
與大過以重乾包于二陰之內。成大者過也之象。正相印證。大過
陽固大。而失于不得本末之固。遂為大過。與小過相類耳。然大壯
前稱大者壯也。而後又出大者正也。則以陽盛而不過。下有其本。
上協于陰。九二六五。交得其正。故有大正之稱。由體言曰大壯。由
用言。曰大正。二者非不同。乃體用之別耳。正如大有為陽能有陰。
大畜為陽能畜陰。皆得相孚相協之用。是大壯為陽能正陰。以成
其壯。陽正而陰從之。上下翕合。內外同壯。此所以名大壯。而用為
大正也。
象曰。雷在天上大壯。君子以非禮弗履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全卦象辭也。大壯震上乾下。為雷在天上之象。雷天皆陽。亦
皆氣也。而天則本來居上。雷則自地上升。是雷在天上。猶曰雷上于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6
天。與需卦之雲上于天同意。顧不曰雷上于天。而曰雷在天上者。則
以雷雖自雲出。雲有水氣。終成雨雪而降于地。是雲原屬下也。故曰
上。若雷則以雲中所含之電。電發為雷。其聲也。電流為火。其光也。光
與聲雖異乎氣。而憑氣以行其行也。隨所之而即逝。不似雨雪必降
于地。天亦氣也。雷在天上正其所居。蓋天空無非氣也。雷鳴成聲。電
行成光。皆在空中。是雷在天上。非如雲之自下上而終降也。雷行于
空。聲既赫然。光復閃然。為天威之所見。天以雷伸其威勢。壯其神功。
神威之施。無物不畏。是則雷在天上。乃見天之莊嚴。神之雄偉。莊嚴
雄偉。故名大壯。謂雷天合德。乃天神之壯。亦即陽氣之壯也。陽氣為
天神之體。亦天神之德。施于天下。天下皆得其威力以同壯。是天神
之壯。即萬物之壯。因萬物莫不賴此威力以生化也。春雷一動。萬物
同榮。其動也必在天上。若在地中。不得動也。動則為災。惟其動于天
空。乃克成其生化之用。則以雷鳴之後。雨澤繼之。潤物之功。雷雨共
之。故雷動以時。天神之威德乃顯。天恩同沛。人物之生機乃昭。天人
相通。生息無間。其壯也。其大壯也。為其以雄偉之力。成雄偉之觀。以
莊嚴之威。致莊嚴之果。始終莫不壯也。惟壯矣。大壯矣。雄偉者易成
衰憊。莊嚴者易至頹唐。是天道靡常。而人事宜慎。故在大壯之際。亟
思保全之方。則君子必自警惕。而先非禮弗履之戒也。蓋大壯乾主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7
于內。震持于外。乾有乾乾之訓。震有虩虩之思。皆不外以其極盛。則
懷其將衰。鑒其至充。則憂其過滿。故朝乾夕惕。以求無咎者。乾之君
子也。震來虩虩恐懼戒慎者。震之人道也。大壯以之。則先自惕自戒。
而一言以蔽之。曰非禮弗履。古者聖人首畏天命。篤恭神明。而于月
令。春雷發聲之時。通告上下。戒其容止。莫非明天神之威德。重禮教
之防閑。君主以下。至于庶民。皆以敬天為先。守禮為要。禮始祭祀。而
特先祀天。為報本也。天雷初鳴。生機始見。尤為懷德畏威之日。返本
報恩之時。不獨憚其莊嚴。敬其雄偉已也。人物既生。而有身。則必思
生之所自。身之所育。父母養之。而非得天賦之性命。不克生也。生必
本陽氣。陽氣者天之一體。神之本德。陽氣周布。生息無垠。此人物所
同也。非禮弗履。包一切言行。言猶曰。凡不合于禮者。皆不為也。履猶
作也。行步曰履。人有所動作。或曰行。或曰履。一也。非僅指步履也。又
履字與天澤履有相關連。履卦以上天下澤定名。分尊卑上下。為禮
所本。故履者行也立也。或行或止。無不由禮。有禮則安。無禮則危。非
禮之事。君子所戒。而不明示于履。乃見于此者。大壯雷天之威。自當
有所警惕。有所戒懼也。中庸首章所稱戒慎恐懼。亦推大壯象辭之
義。而溯源見性明生之道。以志于中和位育之功也。夫大壯乘時之
盛。因位之宜。既大且壯。最易干非禮之愆。瀕大過之害。則以處艱危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8
易。處安泰難。君子知其弊。則先憂其憂。後樂其樂。故于大壯之曰。先
戒慎于其行止焉。而象辭所稱。亦猶申彖辭利貞之義為重。在返己
而就正。以成其大壯也。正則自無非禮之履矣。全卦之用。一正字足
以概之。惟正始克中和。惟利貞始克達元亨。惟以非禮弗履。始克全
大壯之行也。
宗主附注
大壯以乾之健主於內。震之動持於外。譬之家有嚴父。主其家政。
一切規模。全依先人之訓。上下和睦。男女齊正。當其年老。又得克
家長子。繼承父業。為之奔走于外。父命不違。行止不悖于孝道。則
其家必興。門庭光大。安富尊榮。此即大壯之象。既大且壯。德足以
為世法。勢足以令眾服。則一言足以動鄉里之視聽。一事足以立
族戚之楷模。是其所成。必能化俗移風。垂教作則。不獨善其身家
已也。故大壯不必自有作為。不待已居顯要。為其積之已厚。本根
早固。如大木盤根錯節。培植有素。則垂蔭必廣。風聲必大。此乃理
數自至。不求而得者也。故大壯與大畜相類。大有相通。大畜比于
家之富饒。大有比于年之豐稔。皆生育優美。營養暢通之象。而以
遠大者言。則天地生成之功。以近細者言。則人物發育之事。正如
大畜。良馬童牛豬豕。無不隨所畜而壯盛。依所求而良好也。觀大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彖辭-19
壯爻辭。亦數以羊為象。即可見壯即肥也。畜之肥腯。即人之偉岸。
事之豐盈。推而言之。天地生化之繁榮。萬物生殖之蕃衍。皆大壯
也。皆天地之德也。而君子法之。則位育之道。中庸稱位育。端在致
中和。大壯以乾在震下。上以六五為正位。而彖辭獨言利貞。以柔
用剛。皆無非因大壯之易過。而特求其中和。有六五主全卦正位。
則四陽不偏盛而得中矣。四陽安于下。而讓兩陰在其上。一升一
降以相協。則得和矣。此中和之致。即由陽能自反以就正。不徇已
以大過。是即反大過以成中孚之旨。故初爻稱其孚。而象辭則以
非禮弗履自勉。于釋彖辭更明揭正大二字。可見天地之情。此皆
聖人以易明教之心。讀者切勿隨意念過。
又曰大壯與夬皆屬乾前之卦。而大壯四陽稱壯。夬五陽反不以
壯稱。卻名為夬。此中意義。大可深思。蓋壯雖以陽盛見稱。實則陽
之盛極反成衰。如夬以五陽名夬。則明其有缺也。對乾言為缺一
爻。對陰陽平勻言。為缺二爻。以缺則非全。又不得平和也。惟泰為
平。惟既濟為和。惟乾坤為全。此夬之不得與數卦同論也。而大壯
則雖較泰多一陽。較乾少二陽。卻以四陽連居于內。兩陰調協于
外。陰雖不勻。而無忌妒之心。陽雖過中。而有和平之志。則以一卦
六爻。初二為地爻。即坤位。五上為天爻。即乾位。今大壯初二地位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0
反為陽。五上天位。反為陰。是天地交泰。水火既濟之象。可見乾雖
盛而未嘗有陵坤之志。剛雖過而未嘗忘和柔之情。即本泰之祇
平。既濟之交和為用耳。其名壯者。不在天地。而在人爻。則以三四
皆陽。乃成剛過之象。然中爻向難獨用。必本于二五之交和。二五
苟和。中爻縱過亦不為害。以卦原分上下。中爻不附于上下之一
爻。則為全卦言。不得以中爻而棄其也四爻之情志也。大壯既以
天地同志。陰陽孚情。則中爻雖盛。仍不能悖夫交協之道。此象辭
以利貞為用。而釋彖以大正為言。既重利貞。則雖過而不失其和。
既先大正。則雖盛而不乖于中。此大壯以中爻之剛稱名。而以天
地交協之情明用。雖似大過。而仍歸于中孚。此壯之所以稱。有非
夬之所擬也。夬以過而名缺。正見過必有失之理數。欲其無缺。先
期無過。大壯之克稱壯者。亦以其善于補缺。而自蓋其過耳。
初九。壯于趾。征凶。有孚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初九爻辭也。初九在全卦之下。即乾之初爻。以上合震。異于
乾之潛龍。而以震之迅奮。應乾之剛健。陽德既盛。其道已行。故曰壯
于趾。凡初爻多稱趾。明所始也。如噬嗑與賁。及後夬與艮諸卦。初爻
皆曰趾。猶人之所立處。人體雖壯。必先有其趾。以為立身之基。行步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1
之始。如賁之賁其趾。始見所賁不離足下。足下既賁。諸體隨之。則猶
木之有根也。大壯已壯矣。而所始先壯于趾。亦見壯之有本。如人之
健。必先有健步之足。若足痿不克立。不良于行。雖有肥碩之軀。終無
所用之。為其不得稱壯也。且趾字從止。立也立而後行。未有不能立
而行者。亦未有行不先立者。大壯以壯為用。必先有所立。以壯其本。
則猶物之茂盛。必有其基。事之繁昌。必樹其礎。壯于趾者。壯之基礎
也。震以動為用。今壯于趾。是有所行進之備。而以初爻在下。猶乾勿
用之時。雖可以行。而不得即行。故占征凶。言徒壯于趾。未及其他。則
未克大用。宜于立守。不宜于行進。則不強行。行則凶。征猶遠行也。征
凶猶不利遠行。蓋以初九之壯。非遠大之期。勇于下者。易懦于上。盛
于近者。恒衰于遠。強于細者。輒弱于大。此勢理當然。不可以其可行
而肆志為之也。故非不行。不可征也。如小兒纔能自立。不得責以遠
大之行。非其時也。時則為宜。非時為凶。初九之凶。以其位之下。時之
早耳。然壯于趾。已諧乾行健之德矣。是有孚也。有孚謂雖孚而未全
孚。則以初九雖本乾之剛健。卻上合震之躁動。則恐干于躁進之害。
而忽于勿用之時。故明示其征凶。且以有孚。指所由凶也。凡卦爻稱
孚。皆切中孚言。即包含中和之意。今初九在下。去中爻遠。上應九四
為剛應剛。過剛則折。是所謂孚。不過有孚于健動之德。而非協于中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2
和之道。甚或以其健動。致干躁愎之咎。故有孚二字。雖明其有合。而
戒其勿進。仍不外彖辭利貞。象辭非禮弗履之旨。總為大壯已壯。慎
毋太過。過則反非壯矣。大過與大壯。其異即在此初爻。初爻克長保
其剛健之德。則全體成其壯。若初爻因剛而折。因健而撓。則變成大
過矣。過壯之辨。端在此爻之善用。以地位既降。時勢宜潛。則雖有乾
震合德。終以戒懼為重。觀于震之震來虩虩之辭。則可見大壯初九
之必慎矣。
象曰。壯于趾。其孚窮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象辭之義也。窮指初九時位言。凡卦多以上爻為窮。以位極
也。而大壯初九。非位之窮。乃時之極。則以乾與震合。震兩陰在上。欲
降不得。而初九與九四應。重剛不協。故曰孚窮。言不與陰孚。而與陽
應。陽與陰協乃真孚。如鳥之孵雛。必雌雄和合。今初九不得陰之諧
協。雖有孚而時不適。是所孚者。已極之陽。故曰孚窮。初與四應。二與
五應。三與上應。乃六爻正應之位。大壯九二與六五。九三與上六。皆
一陰一陽。相和相得。惟初九與九四。二爻皆剛。雖應不協。是為過剛。
過剛正如極位。故亦曰窮。且壯于趾。其下已盛其上反窮。盛于下而
弱于末。壯于趾而衰于外。則不稱也。不稱亦猶窮。謂不及猶過也。初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3
九原盛。易于進取。而以位之下。時之非。欲通不通。不通亦猶窮。謂窮
與通相反也。大壯彖言利貞。不言元亨。正以其不得逕通。不似泰之
亨也。亨與貞。一為外達。一為內守。大壯宜守。況在下者乎。壯于趾者。
為固其立足地耳。欲以之推行于外。則必有待夫時。有需于人事之
合。則必以陽就陰。以剛就柔。則必如九二之應六五。九三之應上六。
相調相得。以濟于平。則與泰之祇平。既濟之相濟。中孚之致中和無
殊。此初九爻剛未充也。故爻辭言其征凶。釋文解為孚窮。凶則不可
以行。窮則不可以進。初九雖壯于趾。亦惟自立自守而已。既不得進。
復不宜行。則所孚者。亦惟鑒于過剛而自柔。戒于躁動而自靜。以保
其壯。則雖時有未至。待之可也。地有未當。易之可也。故至九二。則變
吉矣。易數重在善用時以順變。大壯初九之辭。尤可以明于此旨矣。
宗主附注
大壯與夬姤二卦。為進退卦。即以大壯四陽。變夬五陽。言陽自升
進也。而姤則與夬為顛倒之象。一陰反下。變上六為初六。是陽更
進。而陰反退。進于上則為乾。退于下則為巽。故巽卦為進退。言陽
進而陰退也。然以卦言。則又為陰進陽退。蓋卦以下位為本。自下
上者為進。自上下者為退。陰日進。則陽日退。正如震卦陽起自下。
陰乃曰上。是震為陽進陰退。退以讓有力乘時者進也。震進則成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4
兌。以至于乾。三爻皆陽。巽進則成艮。以至于坤。三爻皆陰。故震為
陽之進。巽為陰之進。由下爻言。姤以巽承乾。尤見陰之得地乘時。
陽不克與爭。迫而日退。以迄于剝。則僅一陽居上。與夬之一陰在
上者正對。故姤夬為對應卦。又為往復卦。與剝復二卦相似。剝復
一在坤前。一在坤後。乃陽氣消息往來之機。夬姤一在乾左。一在
乾右。乃陰氣上下起伏之紐。此四卦為全易六十四卦總樞戶。凡
卦皆自此來去出入也。以其旁夾乾坤。統轄進退。變化之中組。交
替之要道。如人咽喉。為出入之衝。鼻管司呼吸之竅也。故大壯與
夬為進。而與姤為退。此夬姤兩卦辭。皆有關夫大壯也。夬以陽進。
進必自下。故初爻壯于趾。明其來自大壯也。而姤為陰進。陰進則
陽退。退則自消。進則自息。消于上者息于下。故姤一陰在初爻。而
辭稱女壯。明姤與大壯相反。大壯為男壯。姤則女壯。亦即陽與陰
盛衰之辨也。讀者細繹二卦辭。當自如之。
九二。貞吉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九二爻辭也。九二內卦正位。為乾之九二。乾稱見龍在田。利
見大人。釋為德施普也。可見九二得位乘時。明體達用。乃全卦吉爻。
而大壯九二。則以上承震卦。與六五相應。一剛一柔。一內一外。體同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5
于乾。而用則異。故辭但云貞吉。而不及其他德用。然內貞外悔。卦之
常例。九二既得正位。主持內政。雖以剛健之德。而秉幽靜之道。則由
六五在外也。坤之主位在二爻。乾之主位在五爻。今恰反其位。是應
兼備其道。剛以柔用。陽以陰行。故占貞吉。明其體乎乾。而德效乎坤。
本于亨達。而守致于利貞。正位以自重。中道以為行。則貞吉賅天地
之德。而大壯之志以明。彖辭稱其正大。可見天地之情。實以九二與
六五。內外克孚于中行。中則大本以立。和則位育以成。中和不乖于
道。大壯乃昭于神明。如人之莊敬日強。乃配乎乾之行健。靜順有守。
乃協夫坤之安貞。在時為春之仲。在物為生之盈。在勢為氣之盛。在
用為內充實而外光明。斯由九二之正。乃克孚于壯之名也。夫中行
者。道之大則。中位者。守之至德。不偏不倚。無頗無闕。以陽剛立其基。
協于柔貞。以發于德業。壯于中者形諸表。固于下者舒于上。安于己
者廣諸物。富于往者裕于後。是大壯之成用。必有所栽培之而護育
之也。天道無永盛。物情無久盈。裒多以益寡。損上以益下。則虛者實
之。弱者壯之。則大壯不以壯而以貞。不以進而以止。庶合于二氣消
息之數。而長保其太和。既克自正其性命。乃致萬類之生成。此乾卦
所謂乾道變化。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乃利貞一節之義。于此足以證
明之也。惟以貞而獲吉。則無待夫亨而自利矣。惟以正而成其大。則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6
無慮夫壯之或過不及矣。惟以剛而柔。動而靜。則無惑于九二之占
貞吉。而克孚于彖辭之全旨矣。
象曰。九二貞吉。以中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九二占貞吉者。以得中位。行中道。有守有為。
故獲斯占。然此中字實包含正字義。則以九二內卦正位。守正行正。
乃全其中和之德。凡稱中者。皆兼正言。如懸物于中。必不偏一方。不
偏即正。又所謂中者。必如室之中央。器之中心。無論自何方視之。皆
為恰中。則名極中。亦名至正。以其視上下左右皆屬極正位。如九二
在內卦。下有初九。上有九三。其相距恰等。故稱中位。或正位。以其無
偏斜于上下也。而以九二言。外得六五為應。則剛柔相濟。無所偏私。
是亦中也。二與四同功異位。而多譽。則以二爻得中也。人道以時中
為大。時中者合地與時。而皆恰中。故曰時中。如日之午。為日中。子為
夜中。若非子午。則非中矣。如截一日。自午至子。或自子至午。為二。則
二者之中。非復子午而為卯酉。以卯在旦。酉在夕。恰當子午之中也。
時中即視時之所宜。而定其中。非執一不移者也。春之中為二月。夏
之中為五月。秋之中為八月。冬之中為十一月。此四時之中也。若以
一歲論。則六月為中。若以半年論。則三九月為中。是所謂中隨時定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7
也。卦之中位。以上下卦論。則二與五爻。若合全卦論。則三四人爻。亦
有不同。視所指而定也。此九二中位。乃本下卦乾言。乾之中位。固在
九二。而其本來主位。則在五爻。今以五爻為震之中位。屬柔。而出于
坤。是乾所合者。其本德為陽剛。而所合則陰柔。以柔濟剛。以陰協陽。
則九二之所行。亦可稱中。謂中道也。蓋體乾用坤。體剛用柔。不使太
過。則底于中行。此則不獨兼位言。實包德用言也。故以中二字下。不
着位字或道字。即由九二賅位與道。為位既正。為行又中。九二之貞
吉。實由此中字得來。而非徒指位或行也。蓋爻辭稱貞。己明其行矣。
若徒指九二之位宜本行健之道。成亨達之功。今乃以貞稱。足見其
志在中和。而先就于正也。就于外六五之正。以自成其正。而孚于乾
坤合德之大用。以盡天地之情。以全生化之德。此九二之旨。不在重
己之正位。而重在克諧于坤之正位。不在重己之德用。而重在終孚
于坤之德用。貞者坤之德用。二者坤之正位。九二者乾履坤位。九二
貞者乾孚坤用。此即大中之道。大正之用。亦即釋文以中二字之義
也。讀者要當會通彖象各辭。細參之耳。
九三小人用壯。君子用罔。貞厲。羝羊觸藩。羸其角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九三爻辭也。九三即乾九三居上下之間。當人爻之始。乾九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8
三稱。君子終日乾乾。夕惕若厲。無咎。可見九三爻之不易處矣。在乾
以上下純剛。猶必朝乾夕惕。敬慎戒懼。方免于咎。今大壯九三。上接
震卦。與上六應。與六五同功異位。一剛一柔。而與九四相連。重剛難
協。是遠有助而近不睦。外有友而內難親。故在此爻雖當壯盛之時。
卻非直進之地。因勢迫而氣莫降。情切而志莫固。小人乘其己盛。不
知反顧。以壯用壯。則必有危害之憂。君子鑒于盛必有衰。隆必有替。
明于行止之道。慎于出入之位。則因壯而就于弱。當進而思其退。故
不用壯而用罔。罔者枉也。屈也。否也。弗也。言與前相違也。如網縱橫。
有返側輾轉之象。如魚鳥在羅罟中。有回翔上下之象。故稱為罔。蓋
知其易進而難出也。見其易升而難止也。壯者衰之機。盛者弱之導。
君子見幾早省。則不輕動。而先測其變。不逕取而豫謀其後。是用罔
者。猶見于幾微。明于未來也。罔無也。未見之象。未至之時。人無所知。
無所聞也。故曰罔。是用罔猶不用耳。正與小人用壯者相反。小人進
而君子退。小人入而君子出。小人貪于目前。而忘無窮之憂。君子明
于變化。而擇適宜之道。此君子小人之所以異也。然卦稱大壯。爻以
壯成。九三上下皆陽。是其壯尤甚。君子小人皆知之矣。皆欲用其壯
矣。不過小人祇見其近而忽其遠。祇貪其利而忘其害。以壯用壯。易
壯為過。而終受衰弱之灾。君子則不然。既知天道盈虛有常。人道利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29
貞為本。則鑒于太過之害。而求于中和之功。不用壯而用罔。罔則克
底于正。而亦長保其壯矣。故用罔非真不用也。用之以道。即老氏致
柔守一之謂。以靜為動。以退為進。以不用成其大用。則用罔者反成
其壯。而用壯者轉為無用矣。故曰貞厲。貞則自固而不求于外。厲則
自惕而有戒于中。貞以為己。則德業日明。厲以接物。則道行日大。貞
厲二字。即君子用罔之道。亦即君子于九三成壯之道。蓋不外本乾
九三之訓耳。壯與羸反。羸則不壯。羝羊牡羊。肥壯之羊也。以九三之
象如肥羊。而其行甚急。其進甚勇。故有觸藩之象。藩者阻也。猶籬柵
之類。謂羝羊雖壯勇。而在藩中。雖觸之。而不易出。乃羸其角。則羊雖
觸藩。僅出其角。身在藩中。雖壯無用。惟角得出。乃不以壯而以羸。則
明出者宜羸。而不宜壯。壯反為累。羸則可進可退。正如小人用壯。反
受其害。君子用罔。乃宜于行。且以爻辭貞厲並舉。貞與厲亦反。貞靜
而退也。厲則動而進也。可見九三一爻。進退異宜。動止異用。小人知
進而不知退。知動而不知止。故如羝羊觸藩。終以自困。君子反是。不
求動而先止。不求進而時退。則如羝羊之角。以羸而能出入于藩也。
九三過剛。必先自柔。柔則能成其剛。若以剛行剛。則不免于折。此爻
辭取羝羊觸角為喻。非必有是事也。而以象言。九三與上六應。剛柔
各異。正如羝羊體壯而角羸。外隔九四。不得與六五上六二陰爻接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0
有如藩籬。是九三原不宜直進。以犯難。必委宛罔從以待變。若進至
九四。則為藩者已決。為羸者反壯矣。此應時順變之道。要在臨事善
審幾宜。用壯非壯。用罔不罔。皆由時地之所宜。進止之所合耳。大壯
全卦大用。傳稱為止。足見其大端。而九三人道所存。人道先利貞。合
乾九三朝乾夕惕若厲。此大壯九三貞厲二字由來。能明斯義。則知
爻辭之旨矣。卦自三至五互兌。兌為羊。而壯字義與畜應。凡稱肥壯。
多關畜類。如渙卦馬壯是其一例。故爻辭引羝羊以喻其壯。推而言
之。事務之肥盛者。皆可由此引申之也。盛者繼之以衰。前已言之矣。
故壯不可用也。惟不自壯。乃保其壯。因卦四陽在下。九三恰當四陽
之半。過半之勢。已漸變矣。壯變為羸。雖僅一角之微。而已非全壯可
知矣。讀者細繹爻辭。則明易教指示人道之深意也。
象曰。小人用壯。君子罔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九三爻。不宜于用壯。而別求于不用之用。是
君子與小人異其趣也。小人乘時得勢。固已壯矣。則居壯行壯。無復
他慮。而不知壯之與羸相倚伏。徒見其壯。卻忘其羸。則將如羝羊觸
藩。進退維谷。君子則不然。知其壯必有羸。則寗羸以全其壯。不敢憑
陵意氣。以蹈過甚之咎。故鑒于小人之用壯。而類于羝羊觸藩。乃用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1
有喻于羊角之羸。而克自在出入。是君子之行。必徘徊審慎。瞻于前
後。推測常變。定其進止。人以為可者。我則未敢遽信。時以為宜者。我
則未遑逕行也。皆本于大壯之道。彖辭之旨。以大就正。以利貞成其
元亨。盈虛消息。孚于天行。得失成敗。豫于事先也。苟明知其壯。而以
壯為可用。在常時固足快志。時過境遷。壯反為衰。欲其復壯。已不可
得。則無寗守其未壯。保其長壯之為愈也。故不用壯而用羸。適以成
甚壯也。羸者如幼年。雖今未壯後必有壯時。若已壯者。其進必衰。此
羸與壯之異。在乎時也。大壯原重在長有其壯。而上兩陰爻。待時以
起。則壯之不克長。亦數也。君子恐其速衰。不用壯。正體彖辭利貞之
行。以壯就正之道。讀者勿以為君子之畏葸不前為詐取罔道也。
宗主附注
大壯卦不獨與夬姤卦辭有關。即風水渙亦有相通處。以巽與震
對。而坎與先天乾為對位。是巽坎合。有類于大壯之震乾合也。觀
于渙卦初六爻辭。用拯馬壯吉句。則知渙亦有壯之用。以壯為馬。
仍與大畜相應。而大壯稱畜。惟及羊。而夬卦九四亦稱羊。與大壯
九四相近。皆有悔亡之語。則皆以壯之為用。不得過時。及時為壯。
過時則衰。如畜類牛羊犬馬之屬皆然。其致用必其壯時。如已衰
老或猶穉弱者。不足致于大用。豕類雖以肥腯。為宜于養生之需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2
而其未壯。即不堪食。若已老憊。更不應食。為其不及或過于壯。則
雖有之。不足成用。如花果穀實亦然。必其正熟。方可食用。未熟或
既敗。皆不成用。不堪食。是皆非壯。不及者無論矣。惟已過時。則必
有悔亡之咎。謂悔其及時不用。而坐視時之逝也。正猶人少壯不
努力。則必有悲歎老衰之日。此離卦所謂不鼓缶而歌。則大耄之
嗟。皆以時光易逝。壯年難竚。而儆人早自惜也。大壯固已壯矣。不
乘時自愛。而因循玩忽。即幾何時。衰且老。更何有于德業之成。心
身之泰哉。此夬初九稱壯前趾。謂在大壯時已壯矣。而大壯爻辭
一再稱羝羊觸藩。亦明其不進即退。不行即止。苟無所努力于當
前。則必有追悔于既往。甚哉壯之不易。而欲長保其壯。尤不易也。
苟明繹數卦之辭。自可見易教寓意之深遠矣。
九四。貞吉。悔亡。藩決不羸。壯于大輿之輹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九四爻辭也。九三稱羝羊觸藩。羸其角。此九三時位之所象
也。至九四則已變矣。前之觸者今已決。前之羸者今已壯。是以九四
由九三之進而獲時地之宜。天數之孚。人事之得。皆稱是占也。
九四已屬外卦。為震之初爻。互兌之中爻。兌為決。合乾成夬。亦決也。
卦既出外。已成決藩之象。而以震之一陽。下連乾剛。乃成大壯之體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3
以壯至九四為極。過則為陰爻而非壯。故大壯自初九始。至九四終。
乃克稱壯。壯原指陽言。六五上六皆陰爻。不得以壯用。而九四之壯。
又勝前三爻。則以壯由內而外。內外皆充實。故獨壯。若僅內充而外
不足。猶非至壯。如九三已壯而非至壯。猶有羸角之喻。九四則不羸
矣。外得與兩陰協。而內得初九之應。剛柔克和。故藩決而行無阻。惟
九四本外卦之始。以其屬陽。交接內卦之勢。德用亦與內同。故有貞
吉悔亡之占。貞吉者以內合九二。自反于正。而以剛行柔也。悔亡者
外本多悔。今以行同于內德。孚于坤故無悔。又悔亡亦含自悔已往
之意。亡已往也。悔其以往。善其未來。壯哉此行直前無阻。行之所立。
必賴于車馬。大輿者行之利器。而輹者輿之要機。輿脫輹則不能行。
大小畜之所稱。皆以其行之未壯也。今九四有輿輹之利。以壯其行
色。則所行無不得志。亦孚貞吉悔亡之占。在初九爻辭。稱征凶。言其
不利于往。九四則反是。以初九壯之始。僅具其趾。車馬未備。不良于
行。九四則既壯矣。至壯矣。身之所需。物之所欲。無不壯矣。壯必有行。
故先見于輿輹焉。藩已決。則阻障除。輿輹壯。則遠行易。此九四之所
志也。爻象外鄰兩陰。本剛以臨柔。正如馳駿馬于坦途。御輕舟于順
水。其行之利可以見矣。而以九四持秉貞正之德。內合剛健之情。外
既克成千里之行。中又能持終身之守。是不獨壯于輿輹為威儀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4
偉岸可觀。即以其內守無虧。亦貞固之德行不貳。斯誠壯矣。大壯矣。
夫壯于內者。恆弱于外。壯于表者。恆弱于中。皆非大壯。為其守則難
行。行則難守。初九有守矣。而征則凶。九三可進矣。而近有阻。是皆失
其一也。惟九二九四則兼具焉。九二尚未大。九四則已至矣。故九四
較各爻皆壯。不獨無缺無碍。且宜或守。或行。守則孚貞吉悔亡之占。
行則獲藩決輹壯之利。是其志可達。而功可成也。大壯原有可為。徒
以壯必有衰。故君子策之萬全。不肯躁進。為恐以乾之剛。而逢震之
躁也。至九四則陽爻已止于此。再進則屬柔爻。柔以協剛順以和躁。
則大壯不致易衰。而行健之德。克孚安貞之吉矣。此爻辭明曰貞吉
悔亡。言既貞吉自免于悔耳。悔由已往言。則有之。若九四則無可悔。
以其守正而行適宜。尚何悔乎。凡易辭稱悔。多以不能守正。而行違
時宜也。九四有守。又利于行。自無悔矣。大壯之用。亦于是爻可以見
之。
象曰。藩決不羸。尚往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四居外卦之始。得與六五上六協。剛柔相濟。
主客相洽。如人有良朋益友。相與偕行。則所之無不如意。既以九四
之壯。內本行健不息之乾。且孚震動之用。震之本用在此一陽。陽進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5
而升履乎柔位。剛動而上。合于外情。在邇有親。在遠有助。懷柔四方。
無不歡洽。故曰尚往。嘉其行也。既決九三之藩已壯。九三之羸。其勢
盛矣。可孚貞吉之占。且獲悔亡之慶。其道大矣。盛大之行。更何往而
不宜哉。夫大壯之用。在能永保其壯。九四一爻誠為壯之所稱。蓋九
三爻雖剛。未及于外。至充其用。不過泰之祇平。未可與言壯矣。惟大
壯以九四一陽。連附于乾。承其盛氣。發為外儀。則充實而有光輝之
象。斯壯之所以名。而以兩陰協合。內外相得。柔以達其剛。外以成其
內。裁培有道。溉潤及時。斯壯之所以長保。既有其本。又宏于用。是九
四之象。宜有行于天上而遂其進取之志。收其大成之功也。易卦大
旨。均以人爻為成功開業之本。九四與九三皆中爻。雖屬重剛。卻喜
得六五居其外。六五九二。互成其德。天地和合。陰陽交孚。則在其中
者。無不欣欣向榮。悠悠自得。正如三春草木。莫不競長爭華。此可往
之時。宜往之地。謂之尚往。良有故矣。
六五。喪羊于易。無悔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六五爻辭也。六五居外卦正位。為震卦中爻。以陰加陽。內與
九二應。剛柔原相協也。而以五本乾位。柔來履剛。乃成喪羊之象。全
卦以陽盛為用。六五無陽。故有失也。羊猶陽也。九三上六。均有羝羊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6
觸藩之喻。皆以陽言。謂陽不得竟行前進也。六五則不獨不前。且將
喪其原有。則以時地使然。易猶埸也。古字通用。埸易乃牧羊之地。非
畜羊之所。故有喪失之虞。羊本家畜之物。至易忽失。亦猶岐路亡羊
之喻。前在藩中。不虞其亡。今放之埸易。自不免于走失。其失也。或為
人盜。或為羊自逃亡。雖不同。而其為失則一。在六五上接上六。無復
遮欄。正如廣埸無籬柵之防。則易喪失。原在意中。曰無悔。言無可悔
也。明知其易失。而不留意。雖喪之。無異棄之。將何悔乎。且喪羊者六
五也。以為陰爻。不克畜陽。不似大小畜之相畜也。故有羊而竟喪之。
喪之于易。足見其失在易也。正以六五地位卑平。外無防範。有如埸
也。然大壯本以陽盛得名。六五陽已盡。陰繼之。在前為羝羊之被拘。
至此變而為放弛。在前為觸藩之不克行。至此變而為廣埸任所之
矣。此爻象剛柔之別。而人事得失之殊也。凡卦爻之用。有主有客。有
利有害。陽爻為利。至陰則反。主人為得。至客則異。六五與九二應。與
九三同功異位。九二視為利者。六五則否。九三以為有者。六五則亡。
此理數然也。蓋陽履陰為得。陰加陽為失。五雖全卦正位。六則非爻
之宜。以坤加于乾。猶臣上于君。僕上于主。謂之逆也。故全卦以陽自
卑諧協于陰為正。而六五則以陰竊位比並于陽為失。此二者吉凶
利害。因其位而有殊也。要知大壯全卦。以壯為用。六五以上已失其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7
壯。卦用亦乖。僅以其得正位。為陽所親。故雖喪羊。終無尤悔。此無悔
云者。謂既無可悔。亦無庸悔。時地所使。悔又奚為。六五外卦本多悔。
以正位。故無悔。雖爻之剛柔不當。而位之中正可貴。讀者勿泥其辭。
而疑大壯全體大用。前後不同。致失聖人立辭之旨耳。
象曰。喪羊于易。位不當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位猶地也。地位不宜。乃召來損失之咎。則以六
五陰居外卦正位。下與九二相應相錯。成互易之象。爻辭易字。不獨
指其地。亦兼明其事。不獨示其勢必如此。亦且見其原有其由。謂六
五以柔居外。而內藏剛陽過盛。陰難以協陽。外難以御內。比之庸懦
之主。其下悍暴。不易統率。歸女之政。其臣驕橫。不易裁抑。則由位言
為失人。由人言為位不當。正如放羊于易。為非其所。羊固失矣。此由
位不當。即地不宜。亦由處措乖常。動止違道。雖有其位。仍無當也。然
大壯本以二五兩爻。上下交和。剛柔互易。以孚泰與既濟之象。六五
反稱不當。何也。則全卦合內外言。而六五以一爻論。陽為正。陰為變。
正則可為。變則易失。故九二為當。六五則否。大壯既以陽稱。六五非
陽而欲自壯。終招亡失之害。是未有其德。徒據其位之喻也。羊固有
之矣。至放非其地而喪之。則以地之易失。與牧之非宜。其失由于無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8
嚴固之防。非全由于貪安逸之害。皆以所居非當。志意易驕。所事非
宜。防閑未密。是其蔽也。震本樂勤動為用。加以在外正位。方謂無憂
無慮。而不知禍生反易。咎由輕忽。此爻辭有無悔之戒也。蓋六五果
鑒于柔居高位。而先自防。不任放恣。則如羊有牧。雖放之原野。亦無
喪失之虞。慎以責成。則事有專任。嚴以糾察。則物無逃亡。此彖辭先
利貞而釋文重大正也。不貞不固。不正不當。六五雖正位。徒以爻之
非陽。遂成不當之占。此可見取人之不易也。自來國政。為一二女主
所敗者甚多。何非大壯六五之類。故權位在人。治亂在德。六五已有
位矣。尚不免于失。況無正位而欲肆行者乎。
宗主附注
大壯六五爻辭。喪羊于易。為六五陰爻。陽能攝陰。陰不能攝陽。故
在九四九三。均有羊之喻。至六五則喪之。非固無有。乃已有而失
之。可見陰之不克畜物也。易者埸也。埸易無亡失之患。亦猶用人
者必飽之以食。安之以居。範之以職。使盡心竭力。孳孳朝夕。以在
左右。不然則不縱之使忲肆而無防。必至苛之使怨恚而攜貳。是
用人者之失。不得咎及被用者也。大壯六五之無悔。正如此喻。悔
者有所改也。今羊已喪。改亦無益于事。故雖悔。亦于事無濟。且明
知其得喪。而竟置之。是喪在易之也。易埸古通用。不曰埸而曰易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39
亦有深意。謂其易亡故也。廣埸不藩。任其所之。是雖在易。猶逐于
野。放于郊。馳驅于歧路。既無牧者。有不走失乎。曰無悔。言無可悔
也。悔尤同義。無可悔。即不得尤人。不得怨天。亦不得罪物也。人之
所有物。必有以保守之。固護之。如牛之有圈。豕之有柵。雞之有塒。
以備其豢養之具。而後物畜得宜。喪羊由于昏昧無覺耶。抑魯莽
未慎也。則悔在自己之過。不干于物。正如拋珍品于道中。儲米粟
于野外。慢藏誨盜。更奚悔哉。爻辭無悔云者。正貴其咎有應得。悔
有不及耳。猶戒人爾無後悔之意。明示其不可為也。
上六。羝羊觸藩。不能退。不能遂。無攸利。艱則吉。
宣聖講義
此大壯上六爻辭也。上六居全卦之終。為大壯之盡。而以柔居上。以
陰反初。卦本圓象。上反為初。變巽之初爻。有天風姤之象。下與九三
應。內剛外柔。亦似六五。卻因數極則變。柔反為剛。亦與九三。同有羝
羊觸藩之喻。然已異于六五矣。六五喪羊。正以外無防閑。上六之外
轉為初九。變成藩籬。羝羊在內。觸而難出。既不能進。復不能退。遂者
猶罷也。欲罷不能也。凡事可直逕行曰遂。言其順也。不能遂。猶不克
遂己之意。遂與隨相近。觀澤雷隨卦辭。可證上六爻之用。上六在震
之上。而反下為乾。有無妄之象。故曰無攸利。艱則吉。以上六必本艱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40
貞之德。方孚吉利之占也。羝羊已壯。而觸藩猶未失也。不退則必進。
不遂則必艱。雖此時無利。而持之以堅。守之以恆。則終獲吉利。此與
九三又不同也。九三在卦中。不克堅持。不能恆久。故雖壯而羸其角。
上六則不復羸。惟以進退不易。必待艱貞不屈。忍苦耐勞以須時之
至。然後藩不阻。而能防。羊已肥。而可食。不徘徊于中道。當黽勉于將
來。此易辭之微義。明其灾咎不久即解。而成大壯之全功。仍不外利
貞之行。艱者利貞之本。事未有易而保全艱貞者。亦未有艱貞而畏
事之難者。大壯本已固。中已充。苟外能孚艱貞之行。則終必獲吉利
之果。此大壯大用。全在一艱字也。人知壯為時義。不知艱為正道。故
徒用壯。而忽其羸。徒見羝羊。而忽其藩。此六五之不免于喪失也。同
二羊也。六五失之。九三上六藩之。是由地位之殊。時勢之異。人情往
往敗于驕肆。成于艱貞。苟合全卦觀之。則知聖人立辭之意。有由來
矣。各卦上爻多不可用。大壯反占吉。則以大壯陽多。惟五上為陰。陰
以少為貴。且其行降。陰之在上。同于陽之在初。前途遼遠。正可自勵。
故必艱而後吉也。
象曰。不能退。不能遂。不詳也。艱則吉。咎不長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上六己居極地。原無可進。而以下為陽。陰被阻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41
又不可退。故有不退不遂之語。蓋壯者。已壯。求其再壯。固不能。求反
于未壯。亦不可。此退難而遂不易。亦猶羝羊在藩之象。早己在藩。欲
出不得。而已肥壯。欲主人久畜不殺。仍如未肥之時。是又不能。此觸
藩無濟。而進退兩難。釋文稱為不詳。詳猶祥也。又包慎密之意。既以
進退不得。則處地之不祥也。復以觸藩無功。則初計之未密也。明知
被人豢畜。肥則必宰。而貪于美食。日求其肥壯。可見計之未審。算之
未周。是不詳者。謂其先事未細思耳。且詳字从言从羊。亦言羊之壯。
關夫卦爻之用。羊固以壯為志。畜羊者亦盼其壯至而供食為志。上
六已壯極矣。無可再為留豢之時。在羊言。以壯為不祥。在人言。以壯
為祥。主客之用有殊。故不曰祥。而用詳。不獨咎羊之未細思于前日
也。不詳二字。又含有不明不智之義。明智之士。決無進退兩難之時。
羊之觸藩。是其不明不智之咎。故不退不遂。謂之不詳。熟慮審籌。則
先事有所豫。精思密計。則臨難有可解。豫解二卦。皆震在外。與大壯
同。用原可參。是詳不詳。無間在人在物。均宜重視之也。上六處位已
高。臨時已盡。雖有觸藩之害。不過一時之灾。雖有不詳之譏。而終獲
艱吉之效。則以知其不祥而自艱。戒于觸藩而善保。時移位易。仍不
得解。此由于上六處地之易變。而咎害不久即免。故爻辭稱艱則吉。
釋文明其咎不長也。全卦大用。不外利貞。而上六之用。則在艱吉。其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42
義一也。不詳者在以前求壯過急之害。艱吉者。在此後正大貞固之
功。雖再三以羝羊為喻。而易辭之旨。仍勉人鑒于羊。而毋自用壯耳。
以羸則成壯。以艱則成吉。以貞則成利。全卦辭一貫之旨。讀者于此
尤宜詳思。苟忽于用壯之害。忘其觸藩之灾。以為時地所宜。而不知
天道忌盈。人道尚謙。周詳慎密。為成功之本。浮夸粗率。為僨事之機。
上六之得吉。正以終能艱貞自矢。又恰遇陰爻在上。所謂高明柔克
者也。柔足服剛。且足正下。時地固嘗變易。而德用亦克改悔。人天既
合。神心永孚。則終大壯。且獲晉之嘉賞矣。大壯能保其壯。則晉得受
其福。此晉卦繼大壯。而有安康繁庶之占。可見天所賚者必善人。神
所佑者必德業。此上六詳字固與祥通。以祥祉由善德所召。書曰。作
善降之百祥。五上天爻。皆關天道。不獨重人道也。
宗主附注
古文祥詳羊翔佯數字均通用。如鍾鼎吉祥作吉羊。是其明證。而
羊義為善。祥詳亦作善字解。祥詳二字通用。尤屢見經傳。左傳云。
德刑詳義禮信。戰之器也。又云詳以事神。公羊傳云。不赦不詳。吾
以不詳道民。皆本作祥。即善也。善字上从羊。亦取羊性柔善之意。
又詳字包含審析明辨之義。且有博多延長之意。詩曰所可詳也。
言之長也。乃指事之明悉。言之辨博。非徒謂其細慎已也。上六不
下經-2-經文講義-大壯卦-釋爻辭-43
詳。既含未善之旨。又包未備之義。以進退無定。出入無方。在事為
未善。在數為未備。其下咎不長也。正與不詳相應。以不善不備固
為咎。而時移位易則不長。皆从上三爻羝羊連繫而來。以前三爻
為有善。為可備也。善與惡。猶陽與陰。三爻為陽。上六為陰。而上易
變。善變則反為惡。陽變則反為陰。上六陰爻。變而就陽。故仍有羝
羊之喻。若六五則以陰之不變。而竟喪羊。可見羊以物言。善以德
言。詳以事言。三者一也。或視為物則為羊。或視為德則為善。或視
為事則為詳。此在占者別之也。爻雖一。而有變不變之殊。用雖同。
而有主與客之異。此易辭不能執也。詳如作祥。即失明備之義。如
作羊。則干物我之情。故用詳字。而包羊祥二字之意。讀者會通釋
之自明。
又曰時交夏令。按之月卦。由夬而乾。而大壯在夬之先。夬為一陰
在上。至乾乃成全剛。剛陽過盛。天地不平。于時為多灾多難之際。
于世為易變易動之交。蓋五月為姤。一陰自夬下。陰陽相爭。氣勢
相迥。此在平日已如此。而變亂尤甚。則以己卯之歲。木令方張。而
歲運為土。土木原相生。卻以後天爭長。不相能。木以火煽而成風。
土以木刑而揚塵。風塵激盪。霾霧蔽天。此天空之氣。感于物而為
害也。天不清。地不寗。則人不康。物不精。地以水土為質。遇木火而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總釋象例-44
蒸淫。春猶保其太和。夏乃鬱為不平。此泰交之變化。亦隨時令而
紛陳。苟乾剛不能獨慎。有背乾惕之心。則坤地受其牽累。而失安
貞之情。以陽過則亢而難繼。陰弱則疑而不禁。如日月之薄蝕。徒
自損其光明。而世事乃蒙其害。人物感于灾祲。非善無以避邪。非
道無以懲淫。非德無以回數。非教無以通神。解鈴繫鈴。惟在一心。
逆順升沉。隨時以亨。則賴夫善人眾多。善氣盈凝。化凶為吉。轉妖
為禎。斯人天之感應。端在自致于誠也。今以時交初夏。關乎歲令。
有須于自警惕。以免灾禍之道。望大家細體會之。
晉卦坤下離上
宣聖講義
晉上離下坤。離為後天代乾位之卦。合先後天言。上下卦位相對。與
天地否同。而以坤易坎。則成火水未濟。是皆陰陽背馳。剛柔分立之
象。然晉則不類是。則以離雖代乾在上。非天也。坤雖純陰在下。而為
毋。離本中女。女與母合乃成合孝之德。非否未濟之乖違可比。全卦
四陰二陽。陽出地上。成日出天明之象。離為日為火。在上則為光明。
在日則為溫育。後天生化惟離主之。無離則無生物。無世界。冬日寒
冷。生物淍殘。日不足也。氷洋凝凍。生物枯寂。日不至也。即一日夜。旦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總釋象例-45
則光明。夕則昏暗。大地固未易而景物已大殊。可見日之光熱為用
無窮。尤以出于地面為最盛。夏日可畏。人莫不喜夜之清涼。酷暑炎
熱。物莫不盼雨之沾潤。此惟時有特異耳。若在春秋之時。則均慕日
之明淨。熱之溫和。為其為生生之原。變化之本。故日出地面。萬物欣
欣。光照宇內。群倫煦煦。此即晉之象也。晉以離居坤上。正如日之東
升。光明孔昭。溫和四達。在卦雖祇二陽。而不為四陰所蔽。陽雖在外。
而不為群陰所驅。各卦如剝。一陽在上。成傷殘之象。如觀二陽在上。
成垂照之形。則以陽難久留。終被陰迫。而不克竟其德用也。晉則不
也。二陽在外有似于觀。而離非巽。以六五在中。能挈下三陰以同協
也。一陽在顛。有類于剝。而離非艮。以九四一陽。能交映成其光明也。
再分三極言。初二地爻。皆陰固矣。而三四人爻。五上天爻。則恰孚一
陰一陽之道。剛柔既配。始終相諧。是全卦之用。有優于他卦也。在卦
爻陽升陰降。除四與上爻外。餘皆陰。是降者順而盛。卻以外卦陽多
于陰。陰不為障。反助陽成其光明之德。生化之功。正如日之光熱。及
地而後顯。日之功用。施物而後着。空中無生物。以離地也。愈高愈寒
涼。以離物也。崇峰積雪。太空多風。非日不照。其德不顯。其用不着。為
去地遠。而物無可憑也。晉則以地在下。直承日之光明。厚積日之溫
熱。而後生物以庶。化育以繁。故晉之用。即離日之用。而徒離不為功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總釋象例-46
必以合坤而後見其大用焉。此離卦六二。有黃離元吉之占。正以其
下逮坤之正位也。
晉四陰二陽與明夷往來。而與遯大壯相對。以遯大壯。二陰四陰。且
乾坤相對也。此四卦成一大往來。由爻位言。晉與水天需對。與天水
訟錯對。以先後天乾坤離坎為對。且易位。乾之易離。坤之易坎。則泰
否既未濟。皆與晉明夷有相關連。離為陽含陰。坤為純陰。先天為母
女。後天為日地。德合而道應。坤為貞靜。離為光明。貞靜主內。光明主
外。內外克孚。體用以協。此晉之為用。既在于上下克諧。剛柔克濟。以
離日出于地面。如天之明。無處不照。如室之燈。無物不呈。傳曰。晉晝
也。謂猶天之晝。大地同光明也。晝與夜對。晉為晝。則明夷為夜。而明
夷不曰夜。而曰誅者。亦以夜行暗昧。猶人行不正大。在法當誅也。明
夷為誅。則晉宜賞。以晉如日照大地。其行光明。猶人行正大。道高德
盛。足為模楷在典當賞也。故晉彖有康候錫馬藩庶之語。王所賞者。
即天所錫。物之庶者。即生之藩。晝曰光明。姦私遁形。君子持躬。莊嚴
謹恂。盜賊杜絕。詭譎不行。比之盛世。治功以明。比之正人。篤修其身。
如斯善德。懋賞當殷。此傳稱為晝。而與明夷之誅相形成對也。夫暗
昧之事。不與于光明。卑污之行。不干于正大。此君子小人異其趣。而
公正私邪之不相容也。宵小自來同稱。暮夜盜竊所幸。昏晦之不聰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總釋象例-47
惡行之非正。亂世先毀其紀。亡國先失其信。惡行先欺其心。孽謀先
污其性。故明夷所必誅。而晉則受夫天命。光天化日。德業以昭。教行
法立。言行可表。聖人在位。賞罰不撓。治世興國。上下一道。此晉之道。
如白晝。正人君子乘時致功之日也。晉進也。升也。由下而上。由卑而
高也。非如平地之前進。廣野之奔逐也。故不曰進而曰晉。晉下有日。
亦如卦日升于地之象。晉字如普。又類日普昭天下之象。以晉而前。
則德業日新。以普而登。則功績日隆。是晉有為之時。有成之地。正如
日出地下。而升于空。成就世間一切生化也。
晉以離合坤。坤本安貞之德。而善順承。離本光明之用。而重附麗。故
晉卦上為光明。內則貞靜。德孚承順。用則附麗。前講離卦。已詳釋離
麗之義。日麗于天。而光麗于地。其光熱必憑物而後顯。地面之氣。即
空氣。亦物也。亦屬于地者。若去地漸遠。則空氣漸薄。愈遠愈稀。終至
于無。無氣之空。寒冷難禁。故離麗必因地而後竟其大用。今晉正孚
離麗之德。而凡地上所有物。莫不藉離日之麗以生成化育。至于無
盡。則日之功用。亦晉之德用也。而坤在後天所順承者。非先天之乾。
乃後天之離。則以後天離日代乾天而主其用。天無日無以生成萬
物。是地所承者。即離日代天生成之道。譬之草木。根生于土。地之德
也。必依日之光熱以溫養之。更因日之蒸騰雲雨霧露以潤澤之。而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總釋象例-48
後遂其生成。達于實用。此離日之功。賴地有以承順之也。日之為用。
必在于晝。前已言之矣。晝則日出直照。熱氣最盛。若及夜。則已大減。
是日之功用。以晝為著。故傳稱為晝。謂晉之用猶晝日也。晝日自東
升空。洎夕西下地面。受光之候。天明之時也。晉乃象之。而傳又曰晉
進也。釋彖辭亦如是講。則以其象日之上升耳。日自地下出于東方。
由地面視之。其行湧上。如物之飛升空中。晉之為行。亦正如是。非固
守一地不移。非來去平地不進。故謂之升。言其直上猶登也。自卑而
高也。以晉內卦坤為三陰。外卦離兩陽一陰。易以陽為重。陽在上則
為進。九四為陽之始動。上九為陽之至高。是離之象。即陽日上之象
也。而陽者育于陰。猶子之育于母。坤大母也。離在坤上。正如子之自
母出生。亦如日之自地下上升也。其出也得夫時。其升也合其德。此
晉之為進。天道自然不為而成者也。
傳曰。物不可以終壯。故受之以晉。言物已壯之後。必有所為。有所成。
正猶人之壯年。身力盛強。精神煥發。自當有所作為。成其德業。此必
有得于晉也。晉則功業以大。聲聞以榮。凡人之情。皆宜如此。是大壯
之後必繼以晉。亦自然之理數也。夫晉非徒進也。亦猶壯非徒壯也。
壯必有用。晉必有成。猶行師也。進必有功。若進而敗。或無所獲。是不
當進。而晉則當進也。已壯于前。有其勢也。所憑者厚。有其本也。所動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總釋象例-49
者明。有其用也。正大光明。行之無阻。此離坤合德而成晉之進也。故
晉有功。有功則有賞。有賞則有獲。以晉象日之升。勛業炳然也。其往
來卦明夷。則與之反。晉有功。明夷則為罪。晉有賞。明夷則為誅。晉有
獲。明夷則幽囚竄逐。身幾莫保。故在晉為安吉。為富庶。在明夷為憂
勞。為窮蹙。在晉為康侯。為錫賜主。明夷為文王箕子。為拘辱。為逃亡。
其所占恰相反也。亦不外數之往復。理之循環。天道盈虛。人事窮達。
各有所合耳。究其為卦。一離一坤。未嘗異也。而晉以離在坤上。象日
之東升。明夷則離在坤下。象日已入地。光明與暗昧殊也。安坦與艱
危別也。宵夜者小人之利。晝日者君子之宜。凡善惡之辨。皆如日與
夜。晉為晝。則明夷為夜。晉為明。則明夷為暗。晉為君子得時。明夷則
小人得勢。君子得時。足以防小人之肆。小人得勢。足以屏君子之進。
此文王箕子之囚亡。必在商紂之世也。雖曰天道人實應之。治世則
賢能并進。亂世則奸宄同與。豈皆天道哉。在上者固有其咎矣。晉以
坤厚在下。克承天日之德。離明在上。克推光耀之施。此其合也。而大
用以成。明夷乃反是。坤無所承。而不協安貞之占。離無所麗。而不著
光明之德。此成兩乖之象。人物亦感而受其害焉。故知者察于幾先。
防于未至。知物之壯。必有進也。則促成之。知行之升。必有傷也。則預
備之。則可長保其光明。永杜其暗昧。此晉卦之宜珍用也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-50
宗主附注
大壯之後為火地晉。晉與明夷為往來卦。皆四陰二陽。與遯大壯
恰相對。以遯大壯四陽二陰。乾居上下。晉明夷則四陰二陽。坤居
內外。是成對也。乾坤為陰陽統帥。晉明夷皆坤主之。晉以坤在下。
陰自降。而卦則升。明夷以坤在上。陰變升。而卦則降。蓋易以陽為
重也。晉二陽在外卦。明夷則在內卦。二陽皆屬離火。則二卦實與
需訟相對。以離坎乾坤先天對位也。不獨對位。且為先後天交易
之位。先天乾坤。後天離坎。皆同位。是晉明夷在後天與需訟對。若
合先天言。則又與泰否相似。與重坤者相通。以離為中女。而後天
代乾也。中女與坤同為陰代乾。則與乾相等。是離坤之合。既似泰
否之天地交。又近重坤之上下皆陰也。故欲明晉明夷二卦之用。
必先明其類似相通之象。不得徒執本卦之象。而拘拘于上下內
外之交合已也。
晉。康侯用錫馬蕃庶。晝曰三接。
宣聖講義
此晉卦彖辭也。晉本光明之道。升騰之時。發揚輝煌之能。而以坤主
內卦。安貞于下。上承離日之明。外孚乾剛之德。天以日明。物以日生。
地承其德。人著其行。故彖辭合天地人物之德業。而識其功用焉。康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-51
者安也泰也。安則無危。泰則有畜。天地生長萬物。而人用之。是謂之
康侯。言安享樂育。得天獨厚。豐美富饒。得地獨全。如國之侯。當治隆
之世。獲封錫之典。席豐履厚。則心無憂疑。崇德報功。則身膺祿位。故
稱之康侯。有爵有號。以表彰其德業。康明其號。侯示其爵。非憂讒畏
罪之時。乃論功行賞之日。故曰康侯。不言主者。以賞自上。受者在下。
晉之大用。不重賞而重受賞。不重位而重得位。為乘時致功之象。必
才德兼美之人。晉之所成。乃由下而升。由卑而尊。由賤而榮。由積累
而成名。由發揚而光大。由成德達道而孚于天地之心。是康之占。非
天子之事。亦非庶民之行。必也有德以邀上賞。有功以孚眾望。有業
以育民物。有令名以正天下視聞。故喻晉如晝日。具有光明之譽。正
大之稱。德至則天祿以須。業成則人爵以顯。天予而人歸之。民服而
物聚焉。是富有為天所賚。尊榮為分所宜。康侯固見其崇高而安泰。
錫馬蕃庶尤著其富裕而利用阜生。明人望之逾恆。上賞之過眾。而
物亦隨之豐足。生產亦因之充盈也。用錫者言康侯因此而獲受賚
賜也。錫馬不及他物者。馬為乾象。在天為龍。在地為馬。龍馬之富。足
賅餘物。且離卦得乾之精氣。離為乾魂。日之行空。有如天馬之飛騰。
人受其德。亦兆夫良馬之蕃庶也。是句分讀。則上為錫馬。下為馬之
生育眾多。中略一馬字。言康侯因晉而獲天錫以得良馬。又因生育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-52
豐富。而得馬之蕃庶。雖僅及馬。實不獨馬也。馬固錫矣。固蕃庶矣。其
他物亦當稱是。古者畜馬有制。國君以降。各有其數。康侯則以天錫
而得蕃庶之稱。可見其德業之過人矣。晝日三接。明其為蕃庶之源。
亦見其寵錫之渥。三接不必三次。凡二次以上皆可稱三。不過示其
數之多耳。晝日明其時之短促。更見寵錫之頻。猶曰一日也。而不計
夜。故曰書日亦以晉之象原如晝也。
晝日三接一語。不獨指錫馬言。凡關受賞得福。及物產蕃庶。皆可包
舉。例如言受賞則一日中可二次以上。正如前師卦王三錫命。及訟
卦終朝三褫之。皆言其頻數且急促也。一日內數見。可證其所獲之
優。所得之富。實以晉卦象日之升。有進無已。則其所生成者。亦有加
無已。錫馬固矣。即錫及他物亦然。馬蕃庶固矣。即他物產亦然。不外
著其數之多而已。授者交受也。上錫下受。彼與我取。皆授也。亦含交
際之意。俗稱接待接洽是也。有接必有主賓。必有往來。必有授受。不
離人物間交際之事。在上曰賞賜。在下曰贈給。必有受之者。以此交
彼。故謂之授。接猶節也。介于兩者間也。如持物贈人。必與受者交近。
如以手與人。人亦以手受之。故授字从手。明交授必有所取予也。錫
者。予之最尊貴者。其接受也。亦必極隆重。為禮儀與物必稱也。晉之
所錫。固已貴重。而曰三接。足見其所受之非偶然。必以功之高。德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辭-53
美。業之大。位之崇。是晝日三接。明其上下。主賓交歡。晉接光明正大。
非私予私受。雍容崇貴。非狎給狎取。必有其禮儀。必定于典則。而後
孚晉之錫與接也。蓋天無私覆。日無私照。地無私載。天日之光。不以
為恩。生成之德。不以為惠。而受之者地也。物也。亦不以恩惠視之。卻
不得蔑其功德。此晝日三接。明其錫予之勤。不啻親之于子。明其施
布之厚。不啻主之于臣。則為子者當思親之恩。為臣者當懷主之德。
而不得褻瀆或輕忽也。故三接謂既著其施之頻。亦著其育之切。而
更以物之受澤。必有以報稱。人之獲錫。必有以承將。非晉之正大光
明。必不克孚其授受之道。施報之行。此與君子取予有關。而異夫小
人之暮夜苞苴者。故特揭晝日二字。以示所錫雖厚非私。所接雖頻
非瀆。彖辭但舉大旨。引而申之。端在學者。
彖曰。晉進也。明出地上。順而麗乎大明。柔進而上行。是以康侯用錫
馬蕃庶。晝日三接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彖辭之義也。晉卦辭義。取上進之意。雖字作晉。而義實通。古
本通用。前已言之矣。惟既為進。而卦不直名進。猶俗稱升用為晉用。
升級為晉級。更進一層之意。且晉字日在下。日自下上之象。上之[特殊字]
有並進之象。古或作臸。亦明有所底而前進也。地稱山右為晉。以泰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辭-54
山言。自下上行。進于崇高也。總不外升騰上達之義。故直釋之曰晉
進也。離為日。坤為地。日為天下之至明者。乾稱大明終始。亦以離代
天明。離固得乾精氣稱為魂。而晉即乾宮游魂卦。離在坤上。故曰明
出地上。亦即乾精游于坤之象。蓋後天離原出于坤。而代履乾位。以
離為中女。陰爻主中。乃得坤之德。而登天之坐。是以謂之出。猶人自
室中向外。自穴中向上也。日自地下升。當卯出于東方。而天下同明。
此晉之象也。坤本順承。離則附麗。義已見前。合為順。而麗于大明。亦
即離日坤地合德之象。謂地得日以明。日得地以著其明。二者相得。
莫外乎順與麗之用。不順則不能承。不麗則不能存。流風飄影。不足
以顯日之明。石火電光。不足以照物之用。則因其乖夫順與麗之德
也。惟坤乃順而昭日之光明。惟離乃麗而著明之大用。是晉之象。端
在二卦之相得有合也。由坤言之。以柔在下。由離言之。以進而上行。
故曰柔進而上行。柔固指坤。離亦中女。本柔以用。日出地上。因光為
明。是柔者足以發其剛。進者足以達其德。上行者足以成其道也。天
之所予。數之所歸。眾之所望。祐之所集。故彖辭決其必有康侯錫馬
藩庶。晝日三接之占也。康侯釋見前。蓋稱其為有德受祿而已。非真
有其人。為某代某國之侯也。然象既如此。即謂有之。亦無不可。天道
無私。善必獲祐。德必膺賞。晉之成用。德足以昭天下。功足以育群生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辭-55
則所受于天者。所頒于上者。亦當如彖辭所稱也。康侯不稱王。則以
離中爻為柔主君位。非九五比。宜屬侯國。非天子之分也。離日代天
主生化之用。侯國代天子明賞陟之典。其取象一也。用錫馬。用字直
貫二句。言侯國以此而獲錫馬。而頻晉接也。且包侯國既受天子之
賞錫。代天子以賞其下臣民。凡占此者。皆可膺斯景福也。非必已封
侯者。亦非必侯國始用錫也。易辭恆兼多義。讀者勿執其文。正如天
日東升。萬物靡不被其光明。化其溫熱。非一方一時之所限也。然必
以在地面者為度。若地外之物。不得與焉。天上更無論矣。故辭稱侯
亦斯意耳。
宗主附注
晉與明夷為往來卦。合二卦與遯大壯。亦成往來。蓋遯與晉對。大
壯與明夷對。一進一退。一壯一傷。恰相反也。遯為退。而晉則進。大
壯為壯盛。而明夷則傷殘。莫不以陽為主。陽得勢為進為壯。陽失
時為退為傷。此易卦大例。均本陽之消息。明其用。定其名稱也。在
遯有黃牛之喻。在晉有碩鼠之稱。在大壯有牴羊之名。在明夷有
拯馬之壯。是皆因卦中互象或爻位。德用相同于他卦。如坤為牛。
乾為馬。兌為羊。艮為鼠。八卦所象固有定。而此四卦有合于乾坤
艮兌。乃亦有馬牛羊鼠之物。由卦象以明物。由物名以喻事。此物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彖辭-56
與事皆卦爻德用之所見也。大壯由二至四互兌。故有羝羊觸藩
之占。晉由二至四互艮。故有晉如碩鼠之語。此互卦所關。非本卦
固有也。若遯二爻黃牛之革。與明夷之拯馬壯吉。則以爻位之變。
有關于乾與坤也。是在學者會通釋之。方知易辭之由來。晉傳曰
進也。又曰晝也。古歸藏稱為齊卦。齊與躋通。亦上進之意。又齊整
也。有正大光明之意。在周易晉卦象辭稱晝日三接。接猶進接之
意。又包捷速之義。在下曰晉。在上曰接。晝日者名正言順。德光道
明。無暗昧之私。無蔽障之害。如日中天。妖魅潛伏。此晉之進。非有
所于求。非冀于情欲也。後人有言。在夷堅貞。在晉正接。即以明夷
與晉相反。夷則非正。而乖于光明。晉則有合。而得其正大。此晉之
辭稱晝日三接也。三言其數。雖屢進而不干于私。雖連接而不陷
于罔。以進者以正。接者不私。登者以功。陟者以德。賞如其分。雖優
渥不為徇情。用得其才。雖崇高不關愛寵。此晉之為進。實含有登
賢用能之意。卦與地風升有相類。升登也。晉進也。由下言為進。由
上言為升。蓋主客不同耳。晉以離在坤上。日出于地面。是自下而
上也。升以坤在巽外。風自地中行。是自上而下也。然所自不同。所
主則一。則皆以升進為其德用耳。讀者可合觀之。
又曰。晉卦與明夷。皆為游魂卦。晉屬乾宮游魂。明夷屬坎宮游魂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象辭-57
而晉之對卦水天需。則為坤宮游魂。明夷之對卦天水訟。則為離
宮游魂。是由八宮卦次序言也。游魂者。一卦之精氣游于對宮也。
精氣簡稱為魂。游魂則游走對宮。歸魂則歸返本宮。凡乾與坤。坎
與離。震與巽。艮與兌。皆為對位。故稱對宮。而乾與離。坤與坎。震與
兌。巽與艮。則各得其卦之精氣。故稱為魂。如乾離二卦。離在後天
代乾位。是離得乾之精氣。故離為乾之魂。易言之。乾以離為後天
代主。離亦受乾之精氣。故乾亦為離之魂。其餘坤坎震兌巽艮皆
如此例。皆合先後天卦位之相對。或互易其卦爻所合之陰陽數
皆相得。故互稱為魂。如震與兌。震在先天居坤左。而後天乃履先
天離位。兌在先天居乾左。而後天乃履先天坎位。故後天震兌。即
先天離坎。皆相對也。震則一陽在下。兌則一陰在上。爻亦相對。故
震兌互為其魂。其餘各卦亦然。乾宮以離為魂。游于坤宮。故火地
晉稱乾宮游魂。謂晉卦並非乾所逕生。亦不關乾所變化者。且又
非對宮坤所變所生。故特名之游魂。明其出于離。即乾之精氣。而
游于坤也。後人對于游魂歸魂二名。多未明解。茲講晉卦。特補述
其旨。以見八宮卦序之生變。及其稱名。原有由也。
象曰。明出地上。晉。君子以自昭明德。
宣聖講義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象辭-58
此釋晉卦象辭。明人道也。晉以離在坤上。如朝日東上。天之所以有
明者。日之功也。地之所以有明者。日出之功也。若無日。天不自明。若
日西下。地亦不能自明。明必以日出地上。天地萬物皆依日出地上
同明。同生成。是日之東出。乃天地生成之德所見。人生天地間。亦法
則天地。以德致其光明。明己之德。使人物同明其德。天下同歸于文
明。亦如日之出。天下皆光明也。成此文明。必屬之君子。為君子方能
明明德于天下。故釋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。昭亦明也。昭明德即明
明德。明德對立德言。人所共見共和共被者曰明德。至德不名。所謂
不大聲以色。民不得而稱焉。則明德之至而達玄德也。然玄德不德。
人無知之。必自顯者始。故成德先昭明德。明德之極。則玄德矣。非有
二也。如善與至善。誠與至誠。不過本末精粗之間耳。書曰克明峻德。
亦昭德之意。昭有推崇敷達之義。不獨顯著已也。尊重是行。啟迪是
務。期于發揚光大。無物不及。無時不至。皆昭也。譬之一室。夜則暗矣。
燈燭既燃。光明立至。人之明德。亦猶是也。人被其光。物被其澤。天地
同康。民物咸樂。熙熙如花之春。攘攘如木之實。生之不見其勤。茂之
不知其力。此皆德之所至。而必本于明德。謂明己之德。成人之德。著
己之善。作人之則。如教化之行。人物莫不培植。如惠政之布。城野莫
不安翕。神功潛運。帝力罔識。博厚配地。高明無息。悠久無疆。位育無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59
極。莫非德之流行。而必發于君子之業。故文稱君子。重在自昭。盡己
之性。仁知同翹。成人成物。成己是標。立人達人。淑身是要。本于晉卦。
日出天曉。天下同明。光華乃照。天原無心。日亦自然。德之所布。生化
著焉。人道所仿。推教是先。學業既成。言行惟賢。如風偃草。若水行船。
因勢利導。化被大千。斯德之昭。易教所宣。夫人與天地。稱為三才。秉
賦不異。道至德賅。如天地覆載。無物不納。日月光照。無處不浹。既大
且廣。始孚至德。苟有違悖。何以成吾性。全吾生哉。故觀晉之上進。則
勵其明德。觀日之光明。則照其流澤。觀于天地生成。則志乎位育之
業。不外法則坤乾。效仿日月。推我之性及于萬物。盡性之德。被于草
木而已。此所謂順以麗者。不為而為。不思而中。不慮而得。即詩所稱
予懷明德者也。大學首章所述。係本于此。學者識之。
初六。晉如摧如。貞吉。罔孚。裕。無咎。
宣聖講義
此晉初六爻辭也。晉初六即坤初爻。坤在離下。初與四應。四為陽爻。
一剛一柔。一上一下。兩相應協。以成其用。剛主升進。柔則留止。故有
晉如摧如之象。用如字。明其有是象。非必有是事。晉進也。摧落也。一
升一沉。仍不乖一剛一柔之道。坤善順承。離原代乾。且自地上升。地
不為之阻。且順承其光明。以廣其德用。故雖進而未即升于崇高。雖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0
落而仍得出于太空。如日之始上。為地氣所蒸籠。若隱若顯。俗謂之
浴日。實則日自上升。非忽墜落也。而自地面觀之。則有一升一落之
象。此所以用如字示其趣。雖有摧落之象。非日之本身。乃其光影。為
氣所擁託。氣下則日升。氣上則日落。如雲破月來。似月之行也。故觀
天者。必察氣之流動。測天者。必知物之烘蒸。執外景。不足以窺星辰
之行。泥外形。不足以察日月之度。而星辰日月。自有其行度也。憑虛
以來往。乘時以升降。既無參差之數。復非縹緲之行。以照大千。應時
不爽。光垂四表。立方不移。為其不隨物以浮沉。不為氣所蔽障。雖晉
摧之可擬。仍不失其直正之行。雖升降之若迷。仍不乖其光明之德。
此爻辭稱為貞吉也。蓋初六。地位卑下。德性柔弱。易受外物之牽。為
其真相之蔽。如窺日于初出。或不免有突升突下之疑。而謂日行固
如是。則誣天日也。誣罔何孚。故曰罔孚。不明日之行。而謬測其度。則
將何孚哉。罔字既含誣罔之義。而賅無罔之辭。貞吉罔孚。一正一否。
從正則吉。逐物則非。察其真則明。惑于偽則罔。晉之辭義。重在以人
孚天。必先明天道之真。而無蔽于外障。必先曉日行之度。而無陷于
邪觀。此貞吉罔孚四字。意在勗其行以正大。辨以光明。誠而弗蒙。真
而弗偽。以孚天道。以宏日德。則恢恢乎進而升。明且遠矣。人道以貞
為重。而行止以裕為先。裕猶豫也。寬而有備。大而能徐也。覩于目前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1
之偽。而不隨之自障。察于物外之真。而能取之有容。斯即裕之謂也。
既裕矣。更何咎哉。初六以外物之蔽。虛偽之情。最易有咎。待以能貞。
而孚且裕。乃獲免耳。要而言之。不外自行于正。如日之升。不為雲氣
所移。則外物無干于我。虛偽無傷于真。此初六本坤安貞之德。而克
全其順承之功也。
象曰。晉如。摧如。獨行正也。裕無咎。未受命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獨行正者。以晉初六柔下之地。易為邪私所干。
如日之初出。易為雲氣所蔽。然日不以雲氣改其度。人亦不當以邪
私易其德。故有獨行正之語。明其行必取法日之正大光明。雖雲氣
環繞。幻變多端。而往上直升。光照天下。不損其明。淩虛履空。不傷其
神。德被萬物。不竭其靈。功同覆載。不涸其精。此離日之大。惟天之所
垂則。地之所代承。人道法之。亦不得以邪偽之易惑。蔽其聰明。浮夸
之難信。害其真誠。外物縱呈其幻。吾行終持其貞。形表縱著其變。吾
道不離于身。此所謂獨行以正。而恰孚于初六之行也。既鑒于進止
之靡定。乃辨其一則不二之德。既察于幻變之將至。克明于正足拒
邪之則。故雖若且晉。且摧。而其行正則不易也。不以群眾之耳目。改
其視聽。不以外物之烘託。忘其真正。此所謂獨也。日之能出于雲氣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2
朗然太空。何非其獨行正之功乎。人而師之。亦如日光明于天。照臨
于地。德被蒼生。功垂萬世。此君子之行。聖人之志。雖在下而不為位
所屈。雖在內而不為勢所拘。乃能永孚貞吉之占。達裕無咎之用。則
所謂行正之效也。未受命者。初六在下。既未受天命。而獨行以正。乃
不必受命也。在臨曰未順命。此曰未受命。命字與師大君有命。訟復
即命。皆相近。概指天之所錫。上之所令。凡在下位有所承者皆命也。
初六以時地所限。未得膺彖辭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之命。而無咎以
成其裕。則與已受命者同。因未受命。故曰無咎。言在下不當厚錫。而
既行正矣。且貞吉矣又能裕矣。是雖未受命。其無咎必矣。不然。則未
受命。必不免于咎也。若六二。則以時位之當。克受王母介福。更無無
咎之辭。可見未受命句。實明釋獨行正之得免咎。不僅免咎。且獲錫
祜可見。在下非辱。行柔非卑。苟能守正不阿。則雖命未至。亦無咎也。
故釋之以未受命。明解裕無咎三字之由來。以受命自無咎。今之無
咎。不緣受命。而在行正。是無咎之辭。實明其未受命。或以為未受命
克免咎。受命則不免。實非原旨。猶曰裕而無咎。乃以未受命。原有咎。
而以行正能裕免耳。古文多如此。讀者宜細思之。
宗主附注
晉初六爻晉如摧如。摧字後人多未明其義。有作崔嵬解者。有作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3
催促解者。皆就晉升進之意附會。崔嵬狀其升高。催促喻其急進。
實皆非本義。蓋易辭恆取對待意。若非對待。則相連串。中不間斷。
如升進為一義。則中不用如字以隔之。用如字即明其為對也。如
匪寇昏媾二字一義。匪寇與昏媾乃對待之語。以相反也。晉如與
摧如亦相反。晉言其直上。摧言其復挫。即一進一止。一升一落之
意。非同義也。故用兩如字以別之。六二之晉如愁如亦然。晉明其
得意前往。愁明其多慮自重。亦相反也。以爻皆柔。非行健不息者
可比。地在下非飛騰無阻者可擬。是以有且進且止。或快或憂之
象。摧則頓挫而有下落之情。愁則憂疑而多戒懼之想。明其自下
上升者。恆虞傾墜。自近至遠者。恆患險巇。天道惡盈。人情忌滿。乘
時得位。尤當思患預防。履厚席豐。務必臨事知懼。晉本宜升進矣。
其至崇高。其行坦蕩。而在以卑退為懷。以虛謙為志。是天道調濟
之道。人道中和之行也。讀者當細味斯旨。
六二。晉如愁如。貞吉。受茲介福。于其王母。
宣聖講義
此晉六二爻辭也。六二居內卦正位。即坤六二爻。以與上六五應。重
柔相對。內外難濟。雖得中位。不克大用。故爻辭稱晉如愁如貞吉。謂
晉雖進而逢重柔。不得直前。雖上而遇陰阻。不得奮騰。是猶初六晉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4
如摧如之象。然六二進矣。且居正位。進則有道。正則有守。是雖若困
于柔。而仍足保其前進之資。雖若梗于陰。而猶可全其固有之位。故
以晉稱。不過既為柔勝。則多紆迴委折之慮。既被陰阻。則拘濡滯蹉
跌之憂。此所以稱為愁如也。言進而不獲暢。升而不克達。徘徊中道。
徬徨歧路。雖有位可守。而不免趑趄其行。雖有道可前。而不免嗟歎
其往。則所謂愁如者。乃中心戒懼。意志茫然。明知其必前。而不敢遽
進。明知其將上。而未欲即騰。較之初六之摧如。固已有別。徒以陰柔
之所囿。遂成頓滯之情。而因正位之不乖。終孚貞吉之卜。貞吉者。純
本坤德。依內卦中位。持其貞固之節。乃達于吉祥之占也。蓋晉卦六
二。本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之德用。原可以遂行無阻。所向有功。徒
以在晉外比九四。二四同功。而陰陽異趣。剛柔殊道。而內外分途。故
晉六二僅有貞吉之占稱。而不及坤之無不利矣。
雖然。晉六二以上承離日之明。合為文明之象。故其所成。雖不如坤
六二。仍得因是受茲介福于其王母。王母者。謂上應六五。為女后之
象。而六二為坤之本位。坤為大母。合之乃稱王母。以六五本王位也。
離代乾主後天。在先天為中女。變而合坤。如乾坤之交孚。坤既在內。
六二又內正位。是為主全卦者。承受福祉。福降自天。而受者在下。比
之日光中天。照臨下土。萬物皆被其德。而大地實主承受。以萬物皆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5
附于地也。故晉之福祉。惟六二受之。六二受茲介福。乃直承于上之
六五。故曰于其王母。謂王母賜之六二受之也。受與施應。受者有施。
則六二受之。同時又施于各爻。譬之大地受日之光熱。復以分頒于
萬物。則大地之福。即萬物之福。故曰介福。介大也。又兼介紹之意。大
地不私其福。仍以所受公諸萬物。六二不私其福。仍以所受公諸各
爻。是六二為全卦受福。而各爻亦賴六二皆受其福。此介福所由稱
也。則六二本中正之位。行中正之政。成中正之德耳。故六二一爻乃
晉卦最能公正中和之爻。其承受王母之福。乃為王母分頒之于眾。
六二雖不私。終必獲其福。此則貞吉之效也。地不私日之光熱。乃能
成其博厚之德。博厚為地之本德。以在天日之下。而克載萬物也。故
六二以中正稱。為其博厚無所私也。離日不得地之承受。則光熱不
能下被。萬物不得地之載運。則不得上接日之光熱。則天之生成無
由達。日之功用無由見。而晉之全體大用亦無由明矣。故受福者全
體。而六二實承之。賜福者天。而六五實主之。此爻辭特揭出福之所
自也。王母不可泥六五為柔。故曰王母。若九五則帝矣。天不自明。以
日代明。則王母實代帝賜之福者也。代帝賜福。猶帝自降。總屬于天。
王母亦猶天后耳。古人西王母之說。實本此辭。故讀者不可泥。要知
易之設辭。皆本于象。為陽則帝。為陰則后。原非因其人而異同之。仍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6
不外乾為大父。坤為大母之例而已。
象曰。受茲介福。以中正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以六二內卦正位。合上六五。同屬坤之中爻。位
正時中。德業必大。福祉必加。此爻辭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之語也。
王母已見前講。釋文略之者。以重在受福者也。王母乃主降福之人。
其位屬于上卦六五。此則但就六二為受福之主言耳。然晉全卦皆
應受福。亦皆應有錫福之時。彖辭所稱已著其意。若分別各爻。則或
主受。或主降。或受多而降少。或降多而受少。是則由其位別之。六二
在內在下。自以受為先。果以所受重錫于人。亦非不宜。不過地位有
限。時勢有區。爻辭明言愁如。已見其尚在謹慎恭敬之日。而非德施
普及之時。此晉所以異于乾也。蓋六二坤德之主。以善承順為先。雖
獲晉進之利。乘介福之加。而所賴者正位與中行耳。有非九五之下
施。乃同王母之遠賁。福雖介。猶未直承。錫雖隆。猶嫌慚德。為其在內
則不與于外。在下則難干于上。故釋文以中正二字。明其受福。實由
正位中行。若舍正位。則名不能副。無中行。則事不克成。以晉之用在
正大光明。六二重柔。徒有順承之志。而鮮騰達之思也。爻辭稱王母
不逮帝者。亦以六五柔居尊位。雖尊猶未獲正。其錫福也。本諸慈愛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7
如母之于子女也。世稱祖母曰王母。亦與此爻之義相通。王大也。王
母猶大母。俗亦曰大父。大母。或作太焉。坤為大母。今易王母。亦萬物
之母。六二秉坤之德。故以王母。稱實則象數所孚。在于慈愛之下逮。
不必泥其人也。
六三。眾允悔亡。
宣聖講義
此晉六三爻辭也。六二以居正位。承受介福。因而推之。則福施日遠。
德布日宏。則由近及遠。由親及疏。莫不被其澤。受其惠。此六三爻辭
有眾允之占也。眾者由德施之逮。信從之孚。來歸者多。依附乃眾。此
乃推六二之福。成六三之眾。因六二之中正。致六三之咸允也。允信
也。服也。順從也。和協也。其義與孚近。由內言為孚。由外言為允。初之
罔孚。猶未信也。三之眾允則已從矣。以初在下。無德可見。無惠可施。
至六二則德已自立。惠已可施。雖未普被。有其基矣。至六三則德已
昭明。惠已廣布。眾志咸服。福祿攸同。此眾允之謂。不獨以相協相近。
有歸服之象。且以同安同樂。達誠信之孚。其迹既明。其情益摯。其行
既沛。其志愈敦。則六三可諧六二以上濟。而達九四以同升。三五同
功。六五既樂于恩惠之下逮。六三更切于志行之齊芳。故特以眾允
稱也。由爻象言。自初至三皆柔。柔則易與。坤為大母。長于生育。地德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8
博厚。優于承載。萬物所託。生成以見。萬物所歸。親和以明。正如大地
載物。同受天日光熱。生成庶盛嗣續繁昌。此眾之所由稱也。天日之
德。賴地承之。天日之功。賴地成之。六三為坤之盡。上接離日。則所受
者。雖坤之福。實萬物之福。雖六二之位。實六三之眾也。三四人爻。兼
包物類。眾字概人與物言。而三為柔。尤多指物。人亦物之一也。人物
皆寄于地。皆賴地以承天日之功用。以立生化之根源。此一允字。明
其為孚之至也。言人物之志。莫不諧和悅服。隨大地以承日之光熱。
以受天之福祉也。故六二曰介福。兼含介紹之意。言為人物介其福
耳。凡予人以利。無不欣受。加人以福。無不歡承。情所同也。況德惠無
私。布施無間乎。六三之眾允。乃出其本心。非有所強也。惟為中心悅
服。自無悔吝可言。故占悔亡。亡無也。內貞外悔。六三在內。固無悔。而
偕同受福。更奚悔哉。世未有悔其生成者。大地予萬物以生成。萬物
樂隨之以共生成。如春風之化。春日之溫。舉欣欣以向榮。咸孜孜以
同化。生者有所。化者有歸。當其初來。志求早育。此眾允之無悔。乃坤
率萬物。上承離日之施。而六三實見其例耳。
象曰。眾允之志。上行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上行言六三偕六二以求上孚于六五。而承其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69
福也。志指眾志。六三萬物之象。而上接九四。三四二爻。陰與陽合。柔
宜從剛。故曰志在上行。不獨因六二之介。受六三之福已也。六五雖
正位。不志于上。則反于內。此二五兩爻。為全體所仰。群德歸服者也。
眾允六二之德。承六五之惠。因自成其福。則其上行之志可見。猶草
木之茁。必期其長育至尋丈也。日自海上。漸升于天中。物自土茁。漸
育于地上。皆上行之志也。既為萬物所同。則其成功必大。非有為之
助長。則其達德必宏。斯莫非本于坤順承之道。習于柔靜樂之德。此
初二爻重在自貞也。貞固不失。生成樂育。無非順以致之。此所志也。
天生之。地成之。天地之恩。萬物所承。兩志相通。乃克竟其功。釋文上
行二字。雖重在六三之志。實則兼包六五下逮言也。上下既協。絪縕
乃成。陰陽既調。升降乃明。六三實介于升降之際。宜其有絪縕之志
也。
九四。晉如。鼫鼠貞厲。
宣聖講義
此晉九四爻辭也。九四居上卦之始。為離九四。下與六三同屬中爻。
一陰一陽。情同未濟。在爻象有陰陽錯雜。情志乖違之意。故辭以鼫
鼠為喻。鼫鼠大鼠也。詩所謂碩鼠。以盜竊田穀倉粮為生。出必以夜。
伏必有穴。九四本為陽乘陰。而位在坤上。故有鼠居穴之象。然全卦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0
皆以晉為志。晉則必以日進。則必有行。是與鼠之穴居晝伏者相反。
而爻辭引之。正以其行與志悖。用與道違。雖秉離之光明。有晉如之
勢。乃依坤之柔闇成鼫鼠之形。鼠雖大。不得于日中行動。爻雖陽。不
得與陰柔調和。此鼫鼠之情。與晉相背也。然既有光明在前。自欲行
動正大。既有坤靜為守。則以貞厲為先。貞者坤之德。厲者離之行。與
乾九三之若厲一義。以處于當進之時。宜本其奮厲之志。而戒于危
厲之情。既類于鼫鼠之伏。當持其貞固之守。而違于貞幹之才。此貞
厲二字。實分釋九四爻人道應知之義。毋徒偏于一端。而干于陰陽
之咎。蓋陰暗與光明絕不同用。九四則兼之。順于外之離。則推其揚
厲之功。返于坤之靜。則執其貞固之德。二者亦視所為耳。誠以九四
雖在中爻。而非正位。雖體剛用。而違中和。與下六二恰反。六二雖柔
而得正位。雖在下而秉中和之行。故釋文稱其中正。明其德用與晉
適。雖有愁如之慮。卻非危厲之憂。故曰二多譽。四多懼。以在位之正
否。用之中否。為辨。果九四以陽勝陰。則無鼫鼠之喻矣。既以陰之陵
陽。乃不得不先貞厲之行。將以成他日之功。收後來之果。此雖遇鼫
鼠仍不犯其害。則貞厲之道。實九四爻必遵者也。
象曰。鼫鼠貞厲。位不當也。
宣聖講義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1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蓋九四原屬離之一爻。有光明之象。徒以位不
當。乃反比于陰闇邪行之鼠。可見位之所關重大也。詩以碩鼠比諸
小人。乘時竊發。有害于良善之民。故有逝將去汝。適彼樂土之語。明
鼠之害可畏。逢其灾厄。均欲去之遠適。而九四則不如是。以鼠雖害。
而前有光明可期。行雖陰險。而我有貞厲可守。是九四之鼠不過以
時之僥倖。而畏其禍者。不過以地之非宜。果時移則事異。地別則情
殊。此釋文祇以位不當為解。并未詳其害。位字指地位。亦賅時期。位
之不當。猶時之不宜。而因地位所拘。亦近詩去汝他適之意。果能去
而遠之。則鼠亦何害。而爻辭則重貞厲。貞以自保。厲以自立。則雖未
免一時之不利。苟能始終貞厲。終必達于光明之途。此由九四進于
六五。則吉無不利矣。易斷吉凶。全憑時位。九四以時位之失。乃欲前
又卻。欲避又留。故有晉如之語。與初二爻同。而以貞厲之行。克勝一
切咎害。譬之君子以貞厲之道。馴服小人。使不敢肆其毒。蓋九四以
剛而居柔上。原如日之方中。雖有鼫鼠窺伺其間。卻非黑夜彼等得
志之際。此以貞厲能免灾矣。讀者細繹辭義。自明易教所在。貞為坤
德。厲本乾行。合之則一剛一柔。與九四之數相配。易辭與象數。無不
恰合者也。
六五。悔亡。失得勿恤。往吉。無不利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2
宣聖講義
此晉六五爻辭也。六五居外卦正位。即離卦中位。外主乎陽。而爻為
陰。內交于坤。而位為剛。故爻辭有悔亡失得勿恤之語。悔亡者在外
多悔。以得中而亡。一也。內柔外剛。本末異趣。既招悔至。終獲免亡。二
也。陰德有險。陽位宜剛。剛險相乘。悔亦無及。三也。升者有降。騰者有
伏。起伏殊志。悔亦俱亡。四也。蓋離德主麗。麗必以陽。如日中天。眾宿
所繫。坤雖大地。亦一宿也。六五六二。內外同柔。本難相得。而離二陽
在外。中夾一陰。六五恰被所夾。乃成附麗不離之情。此所以能孚坤
而合德。分光而使明。德合光同。如鏡照形。影不能異。則所行無悔。不
待蓍龜。如正大之行。光明之舉。自然融洽。永無間言。則何悔之有哉。
故悔亡二字。在情言為無悔。在物言為有而終亡。在德言為不悔不
亡。同達于道。以其能化也。化者不拘于相。不滯于物。不囿于行。故曰
失得勿恤。或失或得。皆無可計也。譬之日光照物。物同生成。此得也。
日去地下。物同暗滅。此失也。而日無與焉。謂之得不可。謂之失亦不
可。以失得在物。非日之失得。而日更何恤乎。春夏生成。秋冬凋落。一
也。溫熱和煦。寒涼淒哀。一也。在日不過行乎自然耳。此所謂大化者
也。超乎象外。極乎神功。晉六五之所為。已合于天地造化之妙者矣。
柔以御剛。陰以育陽。通乎至道。歸于中行。則無往而不利矣。故曰往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3
吉無不利。言日上于天空。光明徹于四極。無物可阻。無障可蔽。是往
吉無不利。亦自然而然者也。
象曰。失得勿恤。往有慶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五位正時宜。無往不利。慶者在大言慶。在小
言吉。凡吉指一事或一方。慶則指一切。慶與喜有別。喜指自己。慶則
與人同。如傳所謂一人有慶。兆民賴之。是也。六五居上位。所往之利。
不獨己也。實與萬物共之。如春日之升。大地同溫。萬類同生。是其利
無可紀極。非一方一地之限也。比諸一國。在上位者。德施普及。兆民
同賴。雖發于一人。而及于全國。謂之有慶。言大眾共喜慶也。與爻辭
無不利句應。無不云者。猶無一不也。書曰一夫不獲。時予之辜。古聖
人之懷。皆如天日明照四表。無一物不被其光澤也。晉全卦大用。見
于六五一爻。在象如日之方中。天下萬物。同時生成。而不自見其功
德。此爻辭所謂。失得勿恤也。恤字從心。心之所念。不發于念。即不生
于心。不生于心。即無為之為。無思而中。無慮而得。純乎自然。何功何
德。則失與得。均勿恤也。若果發于私。繫于物。則失必惘惘。得必欣欣。
則物之情也。非聖神之境。天日之行。天日聖神。一任諸性。無思無為。
克中克正。晉六五之謂也。釋文僅就其用言。未及其本行。蓋為占者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4
釋也。推而盡之。則至誠之道。大化之功。天且不違。況于他物乎。故晉
卦有道要存焉。能明其蘊。則可知地天泰之為大。水火既濟之為和。
風澤中孚之為中矣。陰陽既協。剛柔以調。惟六五一爻克稱是喻。揆
之人事。則反不勝其柔。而多誤于失得之恤矣。為其剛柔交互。內外
牴牾。失既關心。得亦繫念。不克明物我之真。達格致之妙。遂役役于
物之盛衰隆替。時之寒煖。地之高卑。競競其損益。以隨數而生滅者
也。更何足語于大化哉。故釋文僅就物言之也。物有時地之宜。非宜
則敗。春夏生育。秋冬凋殘。在此為慶。在彼為悲。不可概視之。亦不得
稱為無不利。故六五一爻。由上言為道用。由下言為物情。君子辨其
精粗。明其常變。則曉然爻辭之義矣。
上九。晉其角。維用伐邑。厲吉。無咎。貞吝。
宣聖講義
此晉上九爻辭也。上九離卦之上。即乾上九也。而以下為坤。遂與乾
離殊。在上曰角。如木之杪。物之尖。又以陽爻特出。亦有頭角崢嶸之
象。大壯九三曰羸其角。是陽未得突出也。今曰晉其角。則以上九居
全卦之巔。達升騰之極。有如攀山至頂。緣木陵空。晉以進為用。進于
至高。則無可再進。登峰造極。則當俯以瞰下。陵風御虛。則當返以瞻
後。為有進則有退。有升則有降也。角雖崇高。而漸銳隘。示其氣之且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5
弱。勢之將約也。故在德用不宜過。以期長保。高而不危。尊而不蹶。有
戒于乾之亢龍有悔也。蓋下本坤靜之道。必孚于永貞之利。而為離
卦之終。又必揆于日昃之光。而先蓄其返照之明。此爻辭稱其大用
曰。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。以晉本文明之象。其終則反動干戈。離
期生育之宏。而其至則變于爭討。伐邑者征其不服。責其悖德也。維
字兼維繫維謹二義。言上九與九四。合成光明。中間六五一陰。必維
繫以同用。方所向而有功。又以上九處極位。當窮時。文化已不可施。
惟干戈之是尚。德教既不充沛。惟征伐之宜先。此有取于師卦之義
也。師以五陰一陽。晉則四陰二陽。設本極則變之例。則亦同于五陰
一陽之師比矣。陰眾則易為姦。朋比之情。恆成罪惡。此晉本文明之
極。禮教之餘。而不得不有取于征討也。在離上九。亦以位時當變。而
有王用出師征邑國之語。可見干戈玉帛。其用相須。雨露雷霆。其澤
相等。仁以先之。義以繼之。教以率之。刑以齊之。固治道不易之規。亦
天道好還之數也。厲吉無咎者。本乾之行。成其剛也。貞吝者。鑒坤之
德。戒于柔也。事之成敗。必持之以堅。物之盛衰。必發之以敏。有奮厲
不退之志。方能成其進。絕懦葸自餒之思。方能造其深。此貞厲二者
之用有異也。前已分別釋及。茲特申述之。
凡卦皆內貞外悔。上九貞吝以在外也。而厲與貞。有進退行止之異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6
進則宜厲。退則宜貞。行則以厲。守則以貞。此乾卦四德。貞在末也。他
卦貞多吉。則以退守之利。此以貞為吝。則以進行之宜。然上九位已
窮。數已極。將何進乎。雖本離日之光環行無已。而依坤地之德。所利
有方。上九在外言。則宜永推晉進之旨。以大其功。而在內言。則宜返
于靜守之思。以厚其本。故厲吉無咎。為外也。原非全德。貞吝為內也。
豈真戾用哉。吝字原賅吝嗇與吝悔二義。前者對人言為害。于己無
傷。後者對事言為失。于心有德。此吝有吉凶之別。而貞吝則雖不吉。
亦非凶。果以吝于成德。不過自棄而已。若謂吝于求利。則轉為賢者
之志。況以貞而吝乎。既克自貞。雖吝奚害。不過稍嫌未大耳。德之不
廣。道之不宏。如將墜之日光。近冬之日景。則不得與日中或春夏比
其豐烈也。
象曰。維用伐邑。道未光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言上九位已極。時已窮。道以變。文德代以干戈。
禮教易以征伐。此非復前之光明可比。正大可同。故曰未光。與爻辭
貞吝二字相應。亦惜其德未大。功未宏耳。蓋以屆窮極之時。雖有雄
才偉略。無所施布。雖抱奇謨異志。無由發皇。時位之所為。即氣數之
所限。用晉者必明于進退之道。升降之方。以乘時致功為先。毋失機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7
僨事為戒。則自免貞吝之卜。而無未光之譏也歟。
宗主附注
晉以日東昇成光明之象。而與剝相反。九月屬剝卦。剝以陽剝削
成蔽暗之情。此兩卦有異應也。蓋有賓則有主。有往則有來。有先
則有後。有外則有中。二卦亦猶賓主往來後先中外之殊耳。循晉
言。則方升騰飛舞。其氣盛。其勢張。有愈進愈遠之概。循剝言。則臻衰頹荒落。其氣散。其勢窮。有漸行漸困之感。而皆應夫時。孚于數。
則以九為陽之極。陽九之德。亦如日之中天。而秋為氣之傷。季秋
之時。乃同日之西薄。是則一終一始。一盛一衰。情景互呈。功用參
見。有必至者也。欲明天道。先覘人事。欲知未來。先察既往。斯二卦
之宜合審也。秋老冬繼。水落土枯。霜露已零。風寒且至。是前之隆
者倏變為替。強者忽轉為弱。數移勢易。時過境遷。豈偶然哉。學者
細繹二卦象辭。即可得其同異之由來矣。
又曰晉卦下為明夷。二卦皆離坤合成。離在坤上為晉。在下為明
夷。坤以柔勝。離以陽明。坤苟制離。陽乃益薄。歲十月為坤。更無一
陽可見。而在歲序。冬氣初至。陽固自潛。靜伏地中。以事培育。必待
冬至。一陽來復。變坤為震。始見地面之陽。斯時也。寒雪嚴霜。凝冰
重凍。雖有微陽。不勝五陰。此生機之暢。必俟三陽開泰也。泰以地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釋爻辭-78
天相交。陰陽相顧。不似離坤之互為剛柔。祇分內外而已。如晉明
夷。本一中女。一大母。二者皆陰。雖後天離代乾。而非乾可比。故在
內為陰。在外為陽。以位為定。以時為宜。明夷離在坤下。固有異于
晉。然以女居母下。亦非剛柔倒置者可比。離日之明。原無所異。祇
由地上視之有異耳。如日與夜。日猶是也。而以地之背光者為夜。
冬與夏。日亦猶是也。而以地之遠光者為冬。此晝夜之分。冬夏之
別。不關乎日。祇在于地。地原圓體。亦無差別。而以地面人物所處
不同。所感乃殊。如東半球之日。即西半球之夜。北半球之夏。即南
半球之冬。是地之東西南北。分域有異。而所附住之人物。隨之殊
其感受耳。日既不二。地亦無差。通而論之。不得執其剛柔之說。陰
陽之論。以繩離坤如乾坤也。故離卦中為陰。明其原出于坤。剛雖
多而在外。柔雖寡而得中。此以知離之德用。不得越乎坤。而日之
光明。亦不得外乎地也。是則晉與明夷。雖有晝夜之辨。實即地之
一面。所承受有殊耳。一面為晝。他一面即夜。則一面為晉者。他一
面即明夷。二者原不過內外之分而已。
又曰以時言。五月為姤。為陽變陰。以晉卦言。則為陽出陰。則姤為
遇。而晉為進。二者雖異。實有似處。皆有所合。有所宜也。不合何遇。
不宜何進。然合者以兩相投契。宜者則依一人之所便。一方之所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疏述-79
利。不復問所向。為合為否也。若就字義言。宜者義也。義者利也。乾
卦利者義之和。傳曰義者事之宜。是宜亦有合也。俗稱曰合宜。可
見宜必合。或合于人。或合于物。或合于事。皆與行不悖。方謂之宜。
晉之進也亦同。以坤之順。合離之明。離得坤之載。坤承離之光。兩
德相成。乃宜于進。而姤之為用。與此有別。以天在上。巽在下。天下
風行。物與同化。是由上而下。由尊而卑。抑己從人。屈我伸物。故卦
象為五陽讓一陰。如五月夏至為陽極之時。而一陰生焉。陽盛而
不陵陰。陰弱而不畏陽。兩者相讓以成其和。是有所為也。為求全
而不過。求底于中和。而不嫉妒。故名曰姤。姤與妒二字形近似。而
義則反。姤則非妒。妒則難姤。此間關係幾微。端在陰之善自處。故
字從女。皆取象于女子之行。而卦則法于陰善代陽。坤善承乾也。
陽極而陰代起。乾極而坤代承。此天地妙用。生化定規。不得易也。
故在晉為進。在姤為退。指陽言也。晉為陽上于陰以自升。姤則陽
退避陰以行讓。消息之道。即盛衰之機。合而觀之。則俱有進退未
定。爭讓未決。而成升沉莫卜。成敗難言之象。此晉之與姤。實關夫
數者也。然數者久必變。時至則事殊。地遷則勢易。夏至之後。陰必
生。午未之過。晷必昃也。易以晉明夷為往來。在晉則盛。至夷則傷。
此亦盛衰必至之數。猶晝之有夜。晦之有明。暑之有秋。熱之有涼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疏述-80
也。月令姤之下即遯。遯與明夷。又恰相映。乾坤主其上下。艮巽離
往來其間。而天時已暗中換矣。讀易者要能參合各卦觀之。自明
數之消長。事之得失矣。
宗主疏述
晉以上離下坤。所有卦用。皆兼二卦之德。故象爻各辭。多與坤離
卦辭相近。坤卦象辭。稱君子以厚德載物。離卦象辭。稱大人以繼
明照于四方。而晉卦象辭。則曰君子以自昭明德。是已合坤離之
辭。定人道之則。坤稱厚德。言其博厚能載也。離稱繼明。言其光明
遠照也。而晉兼之。故曰自昭明德。則以晉下本地道為其根基。上
推日光宏其德用。上者下照。則無微不矚。下者順承。則無物不容。
此地與日之德也。而人乃師法焉。昭其明德。廣其生成。達乎位育
之域。純乎正大光明之道。博厚悠久之功也。即釋辭所稱柔麗中
正。亦與麗乎大明相印證。皆離之德用也。離日無所不照。而受之
者必有所麗。如物麗于地。雲麗于空。皆以麗而後見其功施。成其
大用。此離又為晉卦之主也。日雖懸于天空。光熱達于四表。乃天
之明德也。惟聖人亦如之。書曰光被四表。格于上下。斯即人之明
德也。明德之施。亦無物不被。乾九二爻所謂德施普也。乾不能自
施。必假離以代。此後天離履乾位。而世界乃以日代天功也。日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疏述-81
為日。神用莫測。在天之空。包地之外。凡有物有質者。莫不賴日以
生以化。可見日之功。天功也。離之用。乾用也。乾得坤之順承。而得
天地交泰。陰陽協孚。今晉亦以坤承離。得天之下施。成道之妙用。
正與泰之交泰相似。雖離在上。實則已交。非如天地否之不通也。
則以離原中女。而五爻為陰居主位。雖屬離中。實為坤位。雖屬陽
主。實乃柔爻。可見其交孚之情。互易之跡。後天之日。本非純陽之
乾。而升空之陽。仍將復下于地。是其上也。一時之行。非一上不下
者。進也一度之德。非久去不返者。故晉之大用。必因時而明東升
之時。與其西降也異。陵空之時。與其早晚也殊。為其行既為進。則
無一息停留。而天度周回。其進也。即其退也。不過依時刻定其稱
耳。在朝為進。過午為退。以地為主。光熱之盛時為進。其衰也為退。
若自日言。則皆行也。皆進也。朝如是。夕亦然。午如是。夜亦然。春如
是。秋亦然。夏如是。冬亦然。固無所分也。而自物言。則朝旦為進。夜
夕為退。春夏為進。秋冬為退。則由其光熱辨之也。日自冬至始向
北行。至夏至為極。則在北為進。在南又為退矣。若一日夜之行亦
同。首由受光熱者。別其為進或退耳。亦即本日之德用言也。若不
問其德用。則固無進退之殊。來往之別。晉之為進。正稱其德用耳。
以德用稱。人師法之。亦必以昭其明德為重。苟無明德。將何以稱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疏述-82
君子之名。人無明德將何以稱三才之名。自昭明德。實人道之行。
君子所重。亦即晉之所謂進也。無德將奚進哉。
各卦辭凡涉想未定疑似之間。可有可無者。多用如若等字。離卦
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出涕沱若。戚嗟若。之類。皆言其想像
所至。或竟如此。或不必如此。故用如若字以見意。晉卦辭亦然。如
晉如摧如。晉如愁如。皆是。以晉本賅行止。因人而定其為進或非
進。猶日之升與降。究為進或退。均難執泥其辭。在此視為進。在彼
反為退。在前視為進。在後反為退。其行同。其進前也同。而其所至
則不同。則不得概定其稱。故用如字明之。初六之晉如摧如。即含
有一進一止之意。六二之晉如愁如。則含有其疾其徐之意。以初
六雖升而猶在下。雖出而猶未顯。正如海天浴日。雲氣滃然。忽見
忽藏。有若且進且止之象。以初爻猶初出地面。其行固進。其地尚
低。其志固升。其處尚下。故有晉如摧如之辭。摧者挫折之也。平抑
之也。將升而忽落。將止而又起。望之如進。待之如退。此固初六之
用。同時地之所為。而不克逕上直升也。六二亦然。六二居內中位。
非在下也。而以柔蒞正位。其志怯懦。其行矜持。雖欲進而拘于位。
雖欲騰而慮失所守。故有晉如愁如之辭。言其且進且留。憂思莫
決也。人之有重寄者。不敢自輕。負大任者。不敢自肆。惜其身以隆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疏述-83
其業。慎其動以成其名。此君子之所尚也。晉之六二有近之。如日
之朝。其光正明。其溫正盈。苟為雲所障。霧所蒙。則失其德用。而污
其令名。此君子戒懼于德之將大。業之將宏。固志于進取。求其成
就之早。復慮其挫敗。受夫魔障之侵。此晉如明其將進。而愈崇高。
愁如明其深憂。而有所警惕也。在晉卦固本升進之用。而爻辭多
作疑似之辭者。誠以坤道主靜。吉協安貞。雖孚于離之光明。而仍
不忘于順承。故行必謹嚴。志必循篤。不失坤靜之本德。乃克成其
厚載之大功也。
在晉卦大體均為吉利。以得時前進。自宜吉利。然勢盛易傾。行急
易仆。順之極。反為逆。易之極。反成艱。此由人情忽于戒懼。忘其危
害。恒以時勢可藉。智力可憑。而不知時勢易遷。智力有限。窮達相
依。禍福相因。晉固宜進。而進中已寓退之機。晉固為升。而升時已
伏降之肇。是用晉者所當知也。卦辭警人于微。令人有備。故多設
憂疑之語。戒慎之訓。則以防其漸。而豫為之謀也。日之升也。逾午
則漸斜。天之暑也。過秋則轉冷。皆此離日之所為也。則進者必有
退時。升者必有降日。因時而勇進。不思其退。必將徬徨于半途。以
盛而飛揚。不顧其後。必將牴牾于他日。此智者審幾。達者明變。坤
初六履霜堅氷之喻。即已明著為教矣。晉既以坤合離。尤當細味
下經-2-經文講義-晉卦-疏述-84
此旨。陽與陰消長異時。日與夜晦明異德。乘陽之明者。宜防陰之
昧。得道之正者。宜屏用之邪。天數以循環。人道以中正。必以悠久
為主。不息為先。則無在不光明。無方不正大。坤六二所謂直方大。
不習無不利。即明其行之中。守之正。不隨時升降。不以位進退也。
晉為進。前已言明。而其字形下為日。明其取象于日之升也。古與
縉搢均通用。是晉之進。有動作之象。非直前也。必如物之躍起。氣
之上騰。皆自卑而高。自下而上之狀。在易卦取名。多含有卦之德
用。如需卦為坎乾合。恰與晉對。坎對離。乾對坤。此先天八卦方位
也。故需之與晉。亦成相反相應。晉為進。需為濡。進則突前。濡則中
阻。故晉為飛騰之勢。需成濡滯之行。晉若高舉于空。需即淹留于
下。此二卦相殊。正猶進與退。行與止也。而字亦含其義焉。需之為
象。雲上于天。是日光不明。與晉之日出大地者相反。一也。需之為
義有所需求。是所持不足。與晉之出處光大者相反。二也。需之為
用。多冀于物。本乎情欲。而希醉飽。與晉之無所干求。得天錫賚。中
心坦白與時安和。亦相悖也。需之為道。易貪易惰。群居務逸。言行
趑趄。與晉之磊落光明。超乎流俗。內順外麗。神形康壯。又相悖也。
故以字言。需加水為濡。古本一字。濡則不快于行。與晉之通搢晉
正有為。搢則獲其所持。亦正異也。晉雖以坤在下。而得離之光明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總釋象例-85
下照。故能共成其德。需則以乾在下。而限于坎之陷蔽阻滯。故反
戾于自強。此需與晉適為行止上大別之道。本乎晉則進而有成。
本乎需則濡而多阻。此就二卦爻辭即可見者也。易辭一字均含
多義。以天地間事事物物。莫可盡述。而卦象有限。不得不求其相
類且能通一切者。以為之辭。如晉需即其一例。晉為進。而非徒進。
以進必正大。必有成。必諧天時。必孚道德。非一進字即可盡其意。
故不曰進而曰晉。正如需不曰要或求。亦以其要必合宜。求必合
道。而卦兼濡滯之象。行必有趑趄之情。此所以名之為需。以其可
包各義耳。讀者于此。當細體會之。
明夷卦離下坤上
宣聖講義
明夷卦以離合坤。亦同晉而離反在下。故謂之明夷。言明入地下也。
以卦爻論。離二陽一陰。坤三陰。與晉同為四陰二陽卦。陽在下為陰
蔽。如日西墜。光為地所蔽。陽間于陰。欲進不得。欲升不可。此退亡之
象。與晉相反。傳曰明夷誅也。蓋以明夷時常幽暗。道當晦塞。行多蔽
障。勢多挫阻。則非光明正大可也。夜行者。君子之羞。昧進者。小人之
志。廁身于邪僻之處。躡足于宵小之間。果冒昧以求榮。必詭隨以戾
道。若挺拔以脫俗。必誣陷以遭刑。故進止皆難免于誅。而去留之匪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總釋象例-86
易也。夫夷者傷也平也。刪削之謂平。克伐之謂傷。如芟夷是也。邪正
不並存。明昧不同行。君子小人所攸分。而時違地偏不得夫公平。在
上者昏庸紊亂。在下者奸宄橫行。此衰世也。將難以圖存。故傳稱為
誅。明示其不可免也。誅與賞對。晉以有德有功而受賞。明夷則以失
道失勢而被誅。此圖由君子言也。若在小人倖進取容。譎行得寵。明
私為惡。淫邪以逞。自以為得志。而終必遭天戮。德之不齊。理之不講。
權勢有時盡。則駢首市曹。繫身囹圄。君子猶或非其罪。小人則實蔽
其辜。此誅字乃概良莠言之也。正如日之既西。則不論高卑而俱暗。
時之已夜則不問主客而皆息。為其時地所為。非但一方一族之所
關也。而君子則尤當重視焉。以其為道之所存。德之所明。言行足為
世法。行止必以光明。故當暗昧之時。必取法于君子之行。雖不免于
誅夷。而有道以全其性命。或亡或囚。以正為訓。罪至不辭。法加自忍。
情以誠見。志以行證。儘當世之汶汶。而協乎遯世無悶。任他人之紛
紛。而確乎知止有定。此明夷不害其傷。雖誅亦無所悔吝也。以晉為
進。進者易損。進之不已。變而為傷。此明夷之由晉變也。依辭義明指
離日。明夷即日之傷也。雖非日傷。光之損也。晉以光盛而有功。明夷
以光傷而多過。光者明之本。無光無明。光之不足。明乃暗焉。此明夷
以離在下。光為地蔽。而成明傷。明既傷矣。將何以照。如人目之不明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總釋象例-87
將何以視。推之在上者。不聰不明。將何以辨邪正。察善惡哉。則明夷
之傷。不獨言明之傷。實包視之不見。不獨目之不見。且包辨察之不
明也。夫不明與不明遇。其傷必大。如盲人瞎馬之險也。在上不明。任
其臣下之姦。則民人莫不傷矣。故明夷之傷。實天下之傷。非一人一
物之謂也。人而遇無目者。不可與爭視。國而遇無明者。不可與論辨。
察以其視邪亦若正。視善亦若惡。苟強爭之。反觸其忌。此亂世君子。
惟有誅責囚亡而已。君子不免誅責囚亡。是君子之傷。即人道之傷。
民以君子為保。失君子即失其保。失保之國。欲其不傷得乎。此明夷
之時。惟商紂之時。文王之囚辱。箕子之逃亡。足以喻之。以其所傷漸
大。天下人民。無不疾首蹙額。同悼于傷也。故象辭特引二人以明之。
讀者可知明夷為誅與傷之義矣。
宗主附注
明夷與晉。一往一來。實則坤離兩卦上下之異而已。在晉離居坤
上。如日出地面。明夷離移坤下。如日入地中。然地中非土中也。地
原圓體。上下皆空。日在空中。亦未嘗附于地。不過光所及。祇地一
面。晉照陽面。明夷則照其陰面。日猶一也。而地有別。人道重陽。易
亦以陽為主。日光在陽面為地上大明之時。則謂之晉。迨日光下
于地。雖陰面亦如陽之光明。而陽面反成黑暗。故謂之明夷。此易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總釋象例-88
之取名。本乎陽言也。亦即本乎在陽面所居之人而言。蓋地無論
何面。皆有明暗時。皆有人物生存其上。此之為陽。即彼之陰。此之
為明。即彼之暗。實不過時之差。位之異耳。苟合日與地言。初無所
謂晉明夷之分。固無所謂陽與陰之特別區域。凡受光者。則為晉
為陽。背光者。則為明夷為陰。祇可視之為日與夜耳。晉為晝。明夷
為夜。日之光明未改。地之承受未停。所視為改或異者。此地面之
人物已耳。地固無上下。無背面。日更無朝夕。無近遠。其光久明。其
熱永在。地雖自有遠近之度。向背之差。而自天空言。所關亦甚微。
易之所以必為別之者。亦以人物耳。人物既胥賴日以生成長育。
以離合變化。則必先辨其向背之道。遠近之數。而後可以測其生
化之本。發育之原。此以晉明夷分狀其晝夜之象。而見夫陰陽之
異用。生滅之殊途也。故晉為吉利。明夷則否。晉為進而有功。明夷
則退而獲罪。晉為榮升邀賞之日。明夷則為逃亡被誅之時。雖言
天道。實指人事。讀者須先體會之也。
宗主疏述
明夷與晉皆稱明不稱日者。以離固象日。亦象火。而以德用言。皆
明也。日之光。火之焰。雖發于其體。而所被者乃為明。蓋無明則日
火之功用不著。雖有其體。不足稱其德。日之照物。非日體之加于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總釋象例-89
物。乃光明之被于物也。物之去日遠矣。而其所接之明。則咫尺不
離。是日之德用。必以明稱也。明對暗言。無明即暗。如日之晝。光被
一地。是為天下之明。明既入地。乃變為暗。如日之夜。大地同暗。是
為天下之夜。明夜皆以光為主。光之所向為明。所背為夜。日固未
嘗一時大。亦未嘗一時少其光。此晉與明夷。但以明稱。不得以日
言也。日之體大矣。行于空中。所照者遠且廣。原無明暗之分。其所
受之地或他宿有向背。始有明暗。此明與夜。乃由所受者言。非日
為之明暗也。晉為明。明夷為暗。所繫在坤。非關夫離。已如前言。坤
在下則明。在上則夜。亦以地之一面言。地同而所受之光異。分為
朝夕正午。是一面亦有明暗之殊。可見物之大者無分。物之小者
多異。一室有門窗。則有明暗之別。一器有表裏。則有明昧之殊。皆
有其體所受之光不同也。日豈有歧視哉。故晉與明夷。乃人物所
感者不同。非日光所照者不一。因其物之大小。距之遠近。行之向
背。而後受有多寡。感有濃淡。皆物之異。與日無涉也。故論道必先
衡諸事。著用必先析諸行。晉明夷之差。原自地面人物定之也。
在晉曰明出地上。在明夷曰明入地中。一出一入。乃朝與夕。日光
升墜之象。而卦遂分為二。在地上即吾人之晝。入地中即吾人之
夜。不曰日者。可見古人早知地圓。日無入地中之理。故但言明。明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總釋象例-90
即光也。光入地中。即光照地之下面。光雖未易。而地已有一半暗。
一半明。明者為晉。暗則明夷。故晉字日在下。示自下上也。明夷明
字在上。示自上下也。夷者平也。明之上曰升。下曰平。平猶降也。言
自天空漸行及地平線而西墜也。夷又易也。交易之意。古稱東方
曰夷。以其與中國交易。而自異其類也。明夷亦含日月互易。而日
西下。月東升。光自日出。而東易為月。月之明。即日之明。是明夷有
光明互易之義。在字言。夷為傷。明之傷。即光之暗。以為物蔽障不
得見其光明。日入地平。光為地蔽。地上人物不見其明。是曰明夷。
言明即傷于所蔽。而希明者不得其明。亦自傷也。如大地即夜。人
雖有目。不能視。豈非明之傷乎。雖有月之繼明。燭之照暗。而非如
日之光明。故曰明傷。不曰無明。以日固在地之下。天之空。未嘗自
隱其明。不過地上之人有不得見。遂覺其傷耳。夫明夷與晉。雖象
晝夜。亦猶春夏之與秋冬也。又如兩極之與地中帶。其明暗恰相
反。寒暖恰相殊也。夏之與冬。雖亦有晝夜。而晝夜長短不同。雖亦
受光熱。而光熱溫涼則異。亦地上所承受者不類也。兩極與中帶
亦然。或為多晝。或為多夜。或為長夏。或為長冬。其所受日光不同。
則所感氣象大異。是皆有晉與明夷之別也。人寄生于地。不得離
地以為生。則不得去地以為明。地上之晝人之晝。地上之夜人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-91
夜。地面之冬人之冬。地面之夏人之夏。人固視地所承受者。為其
所承受也。雖高峰有異于邃谷。隆峰有異于海洋。然以一方言。則
所差亦僅。則以日之行有度。地之動有規。必其向光之時。始有大
明之照。必其直近之日。始為溫煖之時。以日與地非連附者也。同
憑于空。而託于氣。即隨天以運行不息。則依數而周旋無端。此之
謂天道。聖哲之士所難盡知者也。謂日為懸。則孰為之軸。謂地為
平衍。則孰為之基。謂皆行于空。則孰盡其道而莫之越。謂皆固于
伍。則孰引其光而以時還。此天道之冥冥。有非智之所能測也。然
吾人但就其所習見。推其所當然。則可知其朝必有暮。夜必有旦。
春必有夏。秋必有冬。以循迴不息之行。定往復有稽之度。則可見
晉之後。必繼以明夷。而光明之餘。必臻諸暗昧。此盛衰之理。隆替
之情。天且不違。而況人乎。故聖人示易欲因變以知常。由常以防
變。豈徒狀朝夕之日。見明暗之時。而指天道為已知耶。故天者人
之所法。時者人之所貴。數者人之所倚。道者人之所由。德者人之
所仿。觀于二卦之同異。與夫吉凶禍福之所成。則可以明易數矣
乎。
明夷。利艱貞。
宣聖講義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-92
此明夷全卦彖辭也。明夷內離外坤。陰在表而陽在裏。如日下入地
之象。故曰明夷。夷傷也。易也。滅也。以日之光隱于地下。地上不得見。
名之明夷。稱明不稱日者。非日之滅。乃光之蔽。非光之息。乃明之潛。
光與明有別。如日之景。照及物者曰光。若不見其景。而物仍顯形。則
明也。亦猶天空無雲。則日光照耀。若雲蔽其景。則僅有明及物。蓋明
與暗對。室內不見日光。而有門窗不阻其明。物背不被日光。而在白
晝仍受其明。高山之下。日光不至。明則無異。朝夕之時。日光未射。明
亦未泯。是卦以明稱。不及日或光者。祇以物能顯形為限耳。明之生
也。必日之升于地面。明之滅也。必日之墜于地下。若風雨晝晦。密室
常暗。非明之生滅。乃物為之蔽也。然日入地下。亦地為之蔽。而稱明
夷者。則以地有異于雲或室。所蔽至廣。為暗至遠。凡同在地面。無不
因日入而暗。故稱之曰明夷。實即日入地下為夜中之象也。夫行路
者必以明。視物者必以目。照夜者必以燭。若夜中無燭。人生無目。則
不見物。為其不明。則無所見。為其不能見。則不便于行。如瞽者必賴
人之扶持。設不慎。則有傾墜之禍。此明夷之大用。在以艱貞為利也。
艱者忍其艱難而不前。貞者堅其節操而知止。既以艱貞為利。則其
不便于行可知。天下所恃以為生存者。光明之道。所藉以為安樂者。
正大之行。明夷則與之反。黑暗之時。顛沛之地。昏迷之道。蒙昧之情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-93
將何如以行哉。坤重陰也。而在日之表。如以帛束目。以罩蒙燈。則白
刃當前。而不知避。深淵及足。而不知止。此明夷之可畏。而徒利艱貞
也。艱則知其險而自忍。貞則防其害而自守。忍以守。則不犯難行。而
仍保其身。不涉險阻。而終達于道。此君子處危亂之時。居臲卼之邦。
所取法者也。乾卦四德。貞居其末。利在其次。明夷象辭。但以利艱貞
為訓。足見其重在謹守。而不希亨達也。合之時序。利貞猶秋冬也。秋
收冬藏。萬物同寂。則有行亦無可進。況險阻艱難。歷歷在前乎。故利
艱貞三字。分言之。合于四德。而志宜退守。合言之。則有歷盡艱辛。自
返于慎約。而永保其貞。斯即與晉相反之行。可互參也。晉以進為志。
明夷則退。晉以升為用。明夷則屈。晉以功德受賞。明夷則罹法章當
誅。晉以光明得利。明夷則以幽暗成傷。此讀象辭。即可辨其用之異。
道之殊也。
明夷固不宜于進行。而以君子處之。則仍有善身之道。則以卦象坤
在外。坤道柔靜。安貞自守。無時不臧。內為離。文明在中。和易自持。如
人誠于中。而以柔行諸外。安于內。而以靜處諸物。進止自在。憂樂不
關于懷。艱苦不渝。治亂不違于道。則順時有守。不以物而疚于心。保
道為行。不以得失而喪所守。蓋明夷雖暗昧。吾心則終光明。時世雖
艱危。我行則永坦適。此君子以道淑世。以德匡時者也。貧賤不以易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辭-94
其操。屈辱不以改其節。困苦不以移其志。顛沛不以隳其行。故不獨
避難。且能靖難。不獨免害。且能袪害。則利艱貞之所謂也。人之所畏。
我弗卹焉。人之所慕。我弗忮焉。則伸屈無干于心。升沉不介于意。時
止則止。遯世無悶。履險如夷。逢凶化吉。此明夷之君子。猶物之遇冬
則蟄。草木之見霜。則先棄其葉。而培其根也。人生如寄。物生如遞。孰
為之耶。不外夫日之光明與溫熱也。夜則憩息。冬則閉藏。亦惟順日
之晦明。時之寒燠而已。明夷果不可為哉。守我文明。遵彼柔順。則所
行自利而。永執厥中。此即利艱貞之道。如文王箕子之所為也。更何
咎焉。故象辭但示此三字。不及吉凶也。
象曰明入地中明夷。內文明而外柔順。以蒙大難。文王以之利艱貞。
晦其明也。內難而能正其志。箕子以之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彖辭之義。明全卦大用。示人道大則也。明夷為卦名。而有取
于物。凡卦皆有取象。除八卦外。如屯蒙需訟師比。以下六十四卦。或
象事類。取義不一。皆有所象則同。如明夷固以暗夜為象。而物之為
蔽障。事事為暗昧者。亦皆象之。以物言。如雲霧之蔽空。巖谷之隱明。
固可視為明夷。而推之如大鳥之翼。密室之帷。有所蔽于光明。使物
生黑暗者。亦可取象。更推之人事之幽昧。行為之詭秘。迹近遮掩。情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辭-95
同蒙蓋。有失光明者。亦莫不類于明夷。蓋明夷與晉反。晉以明著于
外。明夷則反藏于內。晉以光照于遠。明夷則反翳于近。是明夷之用。
以暗昧也。彖辭釋卦象曰明入地中明夷。以見明夷之名所由來。卦
離在坤下。如日入地中。地中即地下。明入地下。地上莫之見。是地上
人物皆失其明。瞽目曰失明。以不見物也。日入地下。大地同暗。有目
亦如瞽。故曰明夷。言傷其明也。然明夷雖傷其明。非人物自傷其目。
乃因天黑不得見物。祇曰明夷。示其過在時也。時由位明。晉以離在
上。為時之明。此以離在下。為時之暗。時雖異。而明之為明尚未改。故
曰傷明。不曰無明。若竟無日。則無明矣。日仍在空。不過地為之蔽。離
仍在卦。不過坤為之障。此明夷之象。實以坤蔽離明。而非離不自明
也。即以離在內。則內為文明。坤在外。則外為柔順。柔順固坤之德。不
稱陰昧。而曰柔順。明時雖陰暗。而用宜柔順。坤者地道也。陰不先陽。
地不先天。坤雖在外。不得以其乘時在位。而自喪其柔順之德也。斯
易教微旨。蓋示人以應時之道。順變之方。舍短取長。隱惡揚善。不以
時之陰暗而隨之。乃本于德之柔順。而仿之。故釋文稱為內文明而
外柔順也。柔順者陰道也。陽之不振。率而從陰。是大難之世也。君子
不離時以生。不逃世以存。時暗而世難。則不得漠然無與。則惟有坦
然直受。故曰以蒙大難。以字連上句言。謂君子以內文明外柔順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辭-96
道。蒙時世之大難也。時世雖難。吾德不回。時世雖暗。吾行不昧。此文
王處明夷之道也。文王當商紂之際。朝政失綱。慍于群小。幽囚獲罪。
幾不自保。而卒能遇難不害。履險如夷者。則以其深明明夷之易教。
內保其文明。外示其柔順。詩所謂憂心悄悄。又所謂小心翼翼者也。
悄悄見其外行之順。翼翼見其內心之明。此文王因明夷之教。而有
以處明夷之世也。
利艱貞晦其明乃言明夷之時。天地且自蔽其明。吾人自當取法以
自晦其明。晦猶蔽也。晦其明。非不明。乃蔽之不以明示物。如行夜者
自籠燭。則內明而外不能逃其照。如視物者自御鏡。則光凝而形不
能遁于前。是晦明之義。猶含蓄其光不外露也。亦利艱貞之意。艱貞
以為利。則所行無阻。光不外洩。則神愈清。明不外顯。則志益寗。清寗
之用。孚于誠明。此天道以貞立極。而歲序以冬育物也。全卦坤在外。
而離居中。與地雷復相類。而更進則九三一爻為初九應也。兩陽中
含一陰。以成目之精明。雖坤重陰蔽之。而光仍充盈于中。時至則自
昭于天下。故晦明為育其明。而非自害其視。艱貞為成其利用。而非
自棄其守持。此人道之明夷。即重在三字也。以晦明而不欲昭于外。
則其丁于時艱可知。以艱貞而克成其利。則其堅于正志可見。內卹
于難。而不忘其正志。則雖佯狂不為病。逃亡不為疏。廁于奴隸不為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辭-97
辱。覊于刑役不為屈。此箕子之明夷也。箕子病于時君之邪。朝政之
敗。宗社之不保。家國之必亡。不得諫正于前。不得逃徙于外。乃佯狂
為奴。役身下隸。以期匡救于後日。苦心遠慮。忍性屈行。又與文王有
異。文王為疏。箕子為親。文王為遠。箕子為近。故文王能體坤而行其
柔順之道。箕子則不得不鑒于離之附麗。而出于晦明之行。成其艱
貞之志。故曰內難而能正其志。內難則有其近親之情。正志則明其
艱貞之利。以明行暗。以正從邪。委曲求全。欲不佯狂為奴。不可得也。
故一卦有內外之異。主客之殊。時同而人自分。世一而境自別。行有
所擇。志有所辨。文王箕子皆是取法者。而所為迥殊。時位攸關。出處
以判。親疏所繫。情志不同。此二聖者。易地則皆然矣。
宗主附注
明夷彖辭。利艱貞三字。可分讀。亦可合讀。分讀則言明夷賅四德
之二。即利與貞而艱字介其間。上屬利。為艱于利。下屬貞。為艱以
守貞。實則不外艱難困苦之義。雖有利貞之德。必先艱苦之行。能
艱苦則能達利貞之用。不能艱苦則雖有其德。而無其功。此一艱
字為最重要也。若合讀之。則言明夷之用。祇有利艱貞之道。如坤
卦所稱利牝馬之貞是也。明夷坤在外。亦本坤之德用。坤利牝馬
之貞。即明所利上于牝馬之貞。非乾之具全德者可比。坤地也。地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彖辭-98
居天下。其用有限。其行有疆。故其德有定量。明夷亦然。利止于艱
貞。非艱貞自持。則利反為害。以其時之不適。位之不當。果乘艱苦
之行。貞固之志。則不獨不得利。其禍且不旋踵。為明夷暗昧之世。
昏迷之時。進退均難。動定易蹶。惟有知其艱難而自惕勵。見其迷
惘而自慎戒。勉于行止。嚴于把持。不失其貞。則物我不溷。不悖其
道。則人己同諧。此利艱貞三字。重在明天道。示人道也。天道渺茫。
人道踐實。天道變化。人道守常。誠以明夷本坤之德。推柔靜之義。
先安貞之吉也。細讀坤卦六爻辭象。即可見明夷彖辭之微旨矣。
又曰明夷釋象辭。引文王箕子分釋明夷之用。二人行止不同。而
遭逢時難則一。文王為之臣。以當紂之世。上不見諒于君。下不見
信于僚屬。舉國昏亂。莫可辨白。以其疏遠。不宜過于諫諍。乃安于
幽囚。終以恭謹。此即內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之道。本于卦象坤
在外。外則以柔順之德。邀安貞之吉也。箕子為之親。故以紂之君。
即切于親近之情。又定于君臣之義。身為元老。不能匡救朝廷之
非。心念危亡。不能逃遁海陬之外。此以佯狂自病。取辱不辭。期以
苦心救君之非。忍性感眾之志。此即自晦其明。內艱而正志之道。
本于卦象。離在坤下。潛光和塵。既不克悖于離麗之情。又不得昭
其離明之德。委曲求全。艱苦不二。故能體明夷之用。應明夷之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99
也。二人皆不免于傷或誅。而其成則異。文王終還其國。光昭其德。
厚撫其民。卒開有周之業。箕子則降志辱身。無濟于時。動心忍性。
無回于數。終視商社之屋。徒留禾黍之悲。雖亡國之餘。猶邀興君
之顧。邊疆之土。猶與分茅之榮。其志之苦樂不同。其行之廣狹大
別。則不外所處地有內外之異。于其君有遠近親疏之分耳。故卦
一而人之用也各不類。爻一而事之置也各異宜。明夷雖同。而文
王箕子之行則別。行雖別。而文王箕子之聖則仍同。所謂易地皆
然。不可以其同而忘其異。亦不得執其異而非共同。彖辭特分明
言之。足見其有益人道大矣。
象曰。明入地中。明夷。君子以蒞眾。用晦而明。
宣聖講義
此申明明夷全卦象辭。由天道而推及人道也。明夷丁時之艱。為天
道之變。而人道則因天變以立常行。此象辭之義。係推彖辭天時之
變。更明人道之正用也。以明夷坤在外。眾陰包二陽。離在內。正位失
其主。二五為內外正位。而皆陰可見明夷之時。主暗于上。群奸蒙蔽
于下。國亂民危。政窳法敝之日也。然易象之辭為人道言。人道之本。
以君子為則。故在彖辭釋時之非。天之變。而見君子處變之道。今在
象辭則由變以明正。由艱以知易。使君子鑒于天時而順其變。明于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0
理數而立其常。變者不渝其初。常者永執其正。是君子之于明夷。仍
有為也。明入地中。為明之傷。實明之晦。地蔽天日。光明不久。天下同
暗。人物同昏。此用晦之時。不宜獨明也。然明夷非無明。乃明不昭。非
永暗。乃時未見。則明存于內。光待其曙。天日永不息其軌。大地終復
還于明。此黑夜之必有曉也。人之處世。亦如之。時雖不明。吾心自昭。
世雖丁變。吾行自正。君子者眾所望也。亦猶日之在空。萬物所共仰
也。夜則盼其復曙。冬則希其早春。生機所存。玄德之秉。故有日則天
無永暗之時。歲無久寒之理。為其往必復也。晦者必明。變者必正。艱
者必易。亂者必平。此君子雖在下而猶能撫有眾也。眾以君子為主。
不必位也。君子以眾為所養。不必以祿也。故蒞眾不必高位。而明夷
之高位。方無以蒞其眾。如商紂之在位。民皆叛離。文王雖在下。反為
民所歸附。是即君子蒞眾之例。不以位也。君子祇以德懷民。以恩綏
眾。以仁育物。仁德之至。天下歸心。此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也。而商
紂雖居天下之尊。乃不若西伯之得眾。可見明夷之世。惟君子能蒞
眾也。然眾心所服者德。眾志所望者仁。仁德不敷。雖眾亦散。眾叛親
離。位誰與保。此紂之必滅。周之必興。全在能蒞眾與否。而惟在明夷
之明也。若非其時。則君子在位。蒞眾不足為稱。明夷之蒞眾。正以其
在下也。在下得眾。乃德之所感。仁之所來。既非位之所宜。則為用之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1
所變。以乘時得位曰正。非時無位曰變。變以敵正。必順以為常。此用
晦而明之為貴也。用晦者順變。而明者復常。常雖未復。終且至焉。明
雖未昭。終且見焉。如日之夜。終必日焉。如地之暗。終必照焉。君子之
晦。終必明焉。天下之亂。終必平焉。商紂之不道。終必禪焉。周文王之
在下。終必代興焉。此即用晦而明之義也。用晦者外也。明者中也。艱
貞之利也。內文明而外柔順之行也。故用晦以御時之變。用明以復
道之正。人見其愈晦而愈明也。如文王不辭囚辱。不避險難。三分有
二。仍以服殷。此其晦也。而世懷其德。民歸其仁。天下相望。惟恐或後。
此其明也。明者即明明德于天下之明。書所謂光被四表者也。
在卦象四陰二陽。陽寡陰眾。易道重陽。寡則為貴。故有蒞眾之象。蒞
臨也。陽以臨陰。亦如地澤臨。以二陽臨四陰也。陽升陰降。互若主客。
而陽能育陰。剛能正柔。此蒞眾之所由稱也。以陽在內。且二爻為陰
間之。陽為陰蔽。其光不顯。故雖蒞眾。而必用晦。以自潛其德。幽其光
也。德雖潛而終明。光雖幽而終昭。久蟄者必啟。久屈者必伸。時移事
易。數變用殊。故雖用晦而終必明也。明者吉也。晦者末也。用晦以應
變。終明以履常。此君子體用之備也。明夷故不易為。而君子不敢少
逸。明夷故不宜進。而君子則毋或忘于成德。雖在下而猶懷其民。雖
遇難而猶卹其眾。此文王之聖。視民如傷之心也。夷傷也。明夷為明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2
之傷。即民之傷。民不得明者為之君上。則其傷豈止于不明哉。文王
憂之。乃思有以濟之。此明夷彖辭利艱貞一語。足以見其憂思之未
已。周公志之。乃申述其義于釋彖文。更明揭內明外順。以蒙大難。以
示文王視民如傷。憂心悄悄。更未敢有越厥志。小心翼翼。順帝之則。
無非為明夷之世。君子蒞眾之懷。用晦而明之道也。故合三節讀之。
可以直探文王作易之苦心焦慮。為天下民眾撥亂反正之切。而其
希圖悟君之改過。革其左右之奸宄。周公乃特引箕子為之證。一則
見其時之艱。道之蔽。一則見其所處之不易。所求之不得。更有微義。
則在述明武王伐紂之非得已。文王得眾之非有私圖。彼至親尊如
箕子。尚不克免于狂奴之辱。則疏遠如文王者。其能幸脫刑戮。誠豈
易哉。故讀明夷之辭。固不獨示後世君子處時艱之道已耳。
宗主附注
明夷總釋象辭。君子以蒞象用晦而明此義。後人講釋。多未明瞭
易經立言之旨。與彖辭稱利艱貞為全卦大用。釋文以內文明外
柔順引文王為喻。內艱正志。引箕子為喻。皆指臣下言。以明夷之
時。君子多不得志。屈辱所不免也。而彖辭則又稱君子以蒞眾。是
指在上位言。與彖辭有異。象辭專重人道。而略天時。不以彖辭之
先天數後人事也。彖辭既以人道為主。則無論世之治亂。時之安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3
危。凡在上位。宜盡人道之本。在下位。當本人道之規。如文王箕子
乃在下位之所為。順應時艱。保全臣節。不得違天悖數。以求亨利。
若丁明夷之世而為上位之君。則不得諉于時艱。隳其主德。自當
本畏天之訓。崇儆予之戒。而自惕焉。以先安撫其民。位育其眾。知
天之方怒。則不敢顯其威儀。察時之易迷。則不敢忘其明夷。故曰
君子以蒞眾。用晦而明。人未省明夷之有君。執謂易祗重臣下。又
未明明夷之可解脫。疑天道祗宜退藏。是以象辭與彖之異。同多
不克明其所謂。而予蒞眾一語。則含糊解釋。殊非聖人示教之意
也。蒞眾之道。在平治時易。在艱危時難。惟其當明夷之時。尤見須
撫綏之道。惟其際迷亂之國。尤必賴明畏之君。不問為商或周。苟
能昭其德行乎仁。以安其民。綏其眾。則天命必歸。人情必服。此文
王終以西伯而開有周之基也。商之不保。紂失其蒞眾之道。非天
之罪。周之代興。文武得其蒞眾之功。非天之功。故蒞眾一語。乃興
亡之所關。亦治亂之所本。人知蒞眾之賢。莫如堯舜。而不知蒞眾
之難。莫如湯武。蓋在其位者。不得耀其能。無其基者。方足顯其德。
湯文武乃臣下也。終以德之普施。天命乃降。民心乃歸。以履帝位。
以撫有眾。時艱以平。世亂以治。明夷易而泰。豈非善用象辭者乎。
以平日言。蒞眾故貴乎明察。而在亂世則不宜。如必以察察為明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4
則奸宄反乘隙以進。此桀紂也。桀紂非昏庸也。其智勇均有過于
人。而足害其身。敗其國。即不知蒞眾之道。在用晦而明也。
又曰前所講釋象辭義未盡。茲續之。蒞眾用晦而明句。雖指明夷
之君子。而推原其義。則凡關乎蒞眾之道。實以此語為要。固不獨
明夷之時。危亂之世也。眾字不必限于人民。凡多人集處。皆謂之
眾。一國則為庶民。一家則為族屬。一鄉則為鄰里。一署則為僚寀。
一軍則為士卒。一校則為弟子。皆眾也。皆有其蒞眾之道。即小如
一店之夥友。一宅之僮婢。一廠之工徙。一社之役夫。果為所事奔
馳。所執勞役。必先有其賢良長上。率之有方。御之有禮。方可善其
業。收其功。此則蒞眾之道所見也。眾者受令之人。蒞者發令之主。
不問為官長。或尊師。或主人。或管事。果能指使其下。督率其儕。亦
皆必明蒞眾之道。而後可盡其職。成其業。所謂蒞眾之道。究何指。
斯亦即易明夷象辭所稱。用晦而明四字而已。蓋蒞眾非易事也。
人益多。情益紛。志益亂。國之民庶。軍之卒伍。固最難駕馭指揮。使
之心悅誠服。即家之子女。店之工役。亦非有周密教育之功。詳慎
監察之力。不足以撫綏就範。黽勉任勞。誠以人心難齊。智能各異。
是非曲直。辨之太過。必愈紛爭。賞罰屈伸。執之失平。必多怨懟。此
用晦而明一語固已概括其要矣。眾之必有長。猶國之必有主。軍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5
之必有帥。家之必有尊。長之蒞眾。猶主之臨民。帥之統卒。尊之率
下。親盡其愛。則恩之所施。尊盡其敬。則威之所被。二者闕一。必將
無以懷之綏之。二者若過不及。亦將無以平之正之。故蒞眾者必
明眾情。辨眾志。而必有溫煦之德。以示其恩。有嚴肅之法。以示其
威。此即用晦而明之所謂也。惟晦則無察察。傷于苛刻。而永保其
仁慈。惟明則無汶汶。陷于昏庸。而長有其嚴正。既寬以暢其和氣。
推天地之生機。復猛以壯其威儀。本日月之明照。斯眾情畢顯。眾
志咸同。更有不聽命不協忠者哉。此明夷象辭所稱。實為蒞眾最
要之道。讀者當勿忽諸。
又曰明夷之用。不外以坤之柔靜行于外。以離之文明存于中。而
坤重陰。陰蔽陽光。如雲蔽日。人之用明夷。如行暗夜。如入暗室。目
雖不見。心自通明。此象辭用晦而明。實為人道大則。蓋亂世固宜
韜光養晦。即平時亦應含和同塵。聰明祗在自心。渾厚以接萬物。
此乃人生必循之道。不必為明夷也。故中庸曰君子之道。闇然而
日章。小人之道。的然而日亡。又曰君子之道費而隱。總不外用晦
而明之意。誠以顯與隱。若表裹。暗與昏。若中外。物皆有中外之差。
表裹之辨。不可齊也。以表顯者隱其裏。以外昭者昏其中。是小人
務為文飾。而終于自欺。即所謂的然日亡者也。君子則畏名之張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6
而先飭其行。惡聲華之露。而豫約其精明。故中心昭昭。而外若昏。
裏志顯著。而表若隱。此所謂闇然日章。費而隱者。亦即明夷象辭
用晦而明之道也。惟其晦而後明。隱而後顯。不使鋒鋩外露。則接
物必和易。不以智巧欺人。則處世必溫良。而人亦親之近之。掬誠
相與。則物皆盡其用。人皆盡其情。此則蒞眾之最要者。惟君子為
能之。
宗主疏述
前言象辭蒞眾之道。在能用晦而明。此千古以來臨民要術。用明
則晦。用晦則明。譬如視物。由暗中視明處。則情景畢顯。若由明處
視暗中。反一物不見。非目光之殊。乃用目之異也。故象辭特揭
用字。用晦非真晦也。雖在光明之時。亦宜隱蔽其視察之力。即由
暗窺明之意。果用明以為明。則物態紛陳。光色已雜。如聚五色日
中欲辨其真色。輒不可得。此即由明窺暗之意。明如在外。而內反
迷亂。明如在中。則外自清澄。鏡能照物。為其不透光也。燈能顯物。
為其在暗處也。故用晦者。實足成其明。人之自詡聰明。視事物無
可隱蔽者。而往往為事物所欺。即祇知用明。而不知用晦之過也。
為民上者。尤不宜以明為明。眾情既紛。眾志且異。偶有未察。必招
爭論。是以君子不用明而用晦焉。俗云不癡不聾。不作阿姑阿翁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象辭-107
正以其癡聾成其聰明也。聰明固人所喜。而不知原出于癡聾。故
老氏曰。大智若愚。惟愚始成其智。一用其智。必反生其蔽。是智之
宜藏。易傳所稱顯諸仁。藏諸用。用即智也。用晦者。即藏智之謂也。
在安治之日。猶當韜光藏智。況在明夷之日乎。書曰。遵養時晦。固
不獨蒞眾之道。抑亦順時應變之行也。明夷象辭特拈出之。非無
由也。
又曰所謂智與愚固難言。 夫子稱寗武子。邦有道則智。邦無道
則愚。其智可及也。其愚不可及也。即足證明夷象辭之義。蓋寗之
愚。即象辭用晦之意。非真愚也。一人之智愚。決無因治亂而異之
理。則所謂智。不過以明用明。所謂愚。不過以晦用明。用有不同。其
成乃異。是用晦者。不失其明。用愚者。不失其智。大智若愚。亦祇是
以愚成其智而已。豈真愚哉。明夷之用晦。非不欲明也。以時之晦。
乃用晦。達其成明之道。故用晦之下。仍揭而明二字。足見用晦正
求明也。因明之不易。非時之明。適增其晦。惟于晦中求明。始得其
明。此明夷宜行寗武子邦無道之愚也。然象辭大旨。不僅重在用
晦而明。而重在以用晦而明成其蒞眾之道。此原辭稱君子以蒞
眾也。言以聖人處明夷之道。推而及于君子蒞眾之道。聖人處明
夷。必用晦而明。君子之蒞眾。亦必用晦而明。是蒞眾與處明夷有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08
同要焉。即如寗武子之愚。不必以治亂為限。此則大智若愚之謂
也。以處亂世。乃在下之事。而蒞眾則在上也。在上位者。宜時懍冰
淵之戒。恆存憂患之心。不問為何世也。在明夷之世。固當如此。在
盛治之世。亦不可忽。為民眾不易臨也。故傳有云。民猶水也。能載
舟。亦能覆舟。可見蒞眾之要。正與在下位者之處亂世。同其兢兢
業業也。易之立辭。專為示教。因明夷之用。而示及蒞眾之道。故用
以字。明其所推。推用晦而明之效。乃達夫臨下有方之功。二者似
一。而實二也。則以在下與在上殊耳。易教概本象數之用。闡明人
道之規。而特著于各卦象辭。讀者幸勿忽焉。
初九。明夷于飛垂其翼。君子于行。三日不食。有攸往。主人有言。
宣聖講義
此明夷初九爻辭也。明夷下為離。初爻即離下爻。亦與乾初九相類。
而以上合坤。則與乾殊。乾為潛。此則為飛。潛于下者不動。飛于上者
不進。故飛而垂其翼。以雖上而終降。雖展而終歛也。此有取喻于鳥
之自空下墜。物自上下降。雖稱飛而不名其為鳥或物。則以有類于
自上而下。非類于鳥與物。如鳥飛下地。物墜下地。皆與初九同。言明
夷于飛者。以明夷原有似于翼之蔽空。雲之遮天。有翳其明。明受其
傷也。雲之飛也。亦自上下。而復自下升。亦如日之光明。升于東而沉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09
于西。鳥之飛也。自枝上升。而復自空落地。亦猶明夷之飛自垂其翼。
翼展則升。垂則降。雖有于飛之象。而不免垂翼者。以終當降落。不克
升進也。乾之潛也。以不欲升。明夷之降也。以不能升。事同而志異。則
以明夷剛在下。上為陰所障。不似乾之純陽也。初九無位。升固不能。
飛亦難久。以離日之似鳥善飛。而以初爻之在下易降。占有以之明
于進退之道。出入之情。正如鳥因日暮。倦飛自還。雲以風生。任情自
落。境過志易。不得常駐。則一日夜之間。明暗已殊。作息有別。初九猶
將晚且息之時。正萬物歸休之候。故有于飛垂翼之情。于飛言其已
升。垂翼狀其將下。作息既別。行止自分。而初九陽也。陽志在動。雖在
下而猶思上。雖將潛而仍思飛。此君子有于行之備也。行之與止。亦
如明之與暗。止者復行。暗者復明。往復相因。時地相成。君子于行。志
也。而三日不食。為其行之難快。不食則飢。三日言其久也。行而不免
于久飢。其不得志可見。然志固在行。飢亦弗苦。此即彖辭利艱貞之
謂也。艱貞以為利。忍飢以為行。惟君子能之。為其明于時之艱。審夫
道之晦。求明而入于暗。求安而犯乎難。則惟忍苦甘辱。勵志向道。蔑
身從事。期脫于艱險。出于幽昧。即于安坦。而達于光明。此雖有三日
不食之灾。終不阻其于行之志也。
有攸往。主人有言二句。明夷之時。潛居之際。雖君子有行之志。既不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0
免久飢之患。即有所往而難得招待之盡禮。有言指有所譏諷。而生
爭論。主人指居停之處。為地主者也。不外以非時之行。異地之客。為
人所疑。不以禮相遇耳。故有攸往。雖我之志。而主人有言則必遭非
難之辭。誠如黑夜叩不識之門。且非近鄰。人將疑之為盜。而不以禮
接待也。此明初九在下秉陽剛之德。有遠行之志。陷于陰暗之內。當
其多阻之時。欲前則艱險不辭。欲進則紛難不已。而以志之易動。留
之未能。忍久飢以行遠途。犯非難以求安舍。途窮日暮悵悵奚之。鄉
異音歧。惶惶奚止。可見明夷之世。行止都難。艱苦之情。神形俱瘁。君
子則方勗其堅苦之念。卓越之行。寗顛沛而自明。毋詭隨以同昧。光
明在望。敢辭跋涉之勞。屈辱何傷永懷陵轢之想。是時暗而我不昧。
世濁而我獨清。鑒夫明夷之情。勉為文明之行。循于柔順之道。成其
艱苦之功。故飛者不以翼之垂。而貪于安憩。行者不以腹之飢。而憚
夫劬勞。人固疑之。我自信焉。人固笑之。我自訒焉。此明夷初九之用。
惟君子斯能近焉。解易者先求立辭之旨。次合卦爻之情。方知主客
殊方。升潛同用。如本爻以離之麗而明。行乾之剛而健。雖不免重柔
之囿。而終達于艱貞之行矣。
象曰。君子于行。義不食也。
宣聖講義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1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初九在下而思進。在內而企遠。其志求用。則不
顧艱苦。不避勞煩。則雖三日不食。分所宜忍。不得以飢而廢事。以不
食而降志。況君子先事後食。初九志于行。非食之求。果行矣。則不計
其餘。為飢餓固意中事也。當明夷之世。非亨利之行。跋涉艱阻之中。
踟躕荒遠之道。投止尚不易。得食自尤難。此猶暮夜奔走他鄉。人地
皆疏。叩門求宿。人且生疑。更望接之以禮。飫之以食。難矣。故授餐適
舘。乃主人優禮之加。納牖進盂。為中道粗疏之具。今明夷初九均不
得也。行由于強。遇由于卒。有類逃亡。安得款洽。此三日不食。非人之
無禮。乃時之未當。地之未宜。時地既乖。食宿自靳。故曰義不食。或以
此語為君子忍飢自潔。如夷齊之恥食周栗。謂為不義。故不食其食。
固一義也。而原旨則以不食為主。非不甘食也。不得食者。行非其時。
至非其地。人不我與也。不甘食者。人非所信。食非所欲。我不受人也。
而初九之象兼具焉。以明夷之時。艱阻之地。行出于我尚不易。食須
于人自難得。又以行志已決。犯難無卹。人固不與。我亦弗求。故釋文
義字。明其含二義。既以時地不宜。又以主客不協。孑身獨往。異國亡
人。如逃難之時。更奚望優禮之主人乎。可見不食基于行。若不行當
有食。釋文特以君子于行。明三日不食之義。君子所重非食。不食亦
毋害。既成行矣。其志已申。不獨不食為義。即無所留宿。夜臥荒野。亦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2
當弗辭。為明夷彖辭明揭利艱貞一語。而釋彖又有蒙大難正其志
二句。足見明夷之行誠匪易。而君子則以正志為重。艱貞為先也。初
九剛爻而在下。雖內明文德。而丁夜暗之時。此取喻于飛垂翼。于行
不食。見其志在上進。而事勢多阻。君子則惟正其志而已。豈有他求
哉。此文王箕子之行。足以昭垂千古矣。
明夷全卦六爻。均以夷傷為言。初九垂翼。六二夷股。皆傷及股肱之
喻。然傷者自傷。用者自用。如初九雖傷其翼。而飛猶未絕。君子雖不
食。而行猶未止。則以全卦離在內。坤在外。一剛一柔。一明一暗。各有
其用。猶日入地下。日未損也。地雖暗。其一部猶明。此即內文明之謂
也。文明在內。則外雖暗。不足以害其全德。亦如時世雖艱危。不足以
害君子之行。君子善于用時。正以其明濟其暗。如以燭照夜。雖無天
日。仍能見物。且君子以道為本。道本柔靜。故無為無思。而功德昭著。
所謂玄德不求其顯。詩云不顯惟德。百辟其刑之。又云上天之載。無
聲無臭。此道之至。德之極也。愈晦則愈明。愈柔則愈健。初九以剛在
下。不求其顯。而志于達。故能忍飢甘辱。不與世爭。而終成其行。無非
欲以一人救時艱。以一身範天下也。文王之德。可謂至矣。雖幽囚不
改其臣節。雖專征伐不失其仁德。故能正明夷之亂。開有周之基。如
初九所稱之君子。不食而不輟其行。其被囚。則垂翼之時。忍飢受餒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3
之日。其得釋。則仍于飛之象。正志之行。此釋文以為義言。利艱貞即
此義也。義利一也。利以和義。守其義。則得其利。文王先堅持其義。乃
克享開國之利。讀明夷之辭。即可見其至德也歟。
六二。明夷夷于左股。用拯馬壯吉。
宣聖講義
此明夷六二爻辭也。六二內卦中爻。居正位。為離之中。如目之睛。兩
陽夾于外。一陰藏其中。陰以陽明。柔以剛勝。乃成文明之象。而明夷
則因坤在外。重陰蔽障。光明被掩。成其傷殘之象。故爻辭揭出明夷
二字。非指卦名。乃明爻用。謂明夷之本。即在六二不得放其光明。如
有目而為物所被。有燭而為牆所阻。不得發其光于外。雖有明在內。
不能充其用。是為夷傷。夷傷其明。而累及百體。則以目不得視。動必
有傷也。以六二在下卦。動始于足。繼則股也。初為足。二為股。以動之
次第言。六二之傷必于股。而曰左股者。陽升陰降。升者自右。降者自
左。左右者。升降之道。六二以柔。遠接上卦重柔。陽在中莫之抗。乃為
所傷。言傷及陽也。股雖同。而以左右分陰陽。猶四方東西南北。亦別
陰陽。手足皆然。左股者陽之屬也。明為陽。暗為陰。明夷即陽之傷。而
六二則又為左股之傷。推而言之。一室之左舍。一地之東方。一國之
左部。皆與此象同。以朝廷言。則在下賢士。大夫也。善為陽。惡為陰。賢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4
臣猶股肱。傷其左股。即失其賢臣之意。暗昧之世。迷惘之時。行不光
明。動非正大。群奸相逐。時君不明。賢者能自免乎。此六二之傷。乃比
于人之左股。股傷則不良于行矣。況在左乎。右股最便。猶小人之便
捷也。左股持重。猶君子之端莊也。左股既傷。不獨難行。有難于正立。
六二以正位為用。自乖于正。其傷實多。故爻辭稱明夷夷于左股。有
慨乎所傷之已甚矣。然六二乃居于正位。有其憑依。雖不免左股之
傷。而有拯救之道。股之不能行。則冀助于馬。為其可代步也。故曰用
拯馬壯吉。言推其拯濟之方。則有壯馬可用。乃終占吉也。凡稱用者。
皆想像推廣之意。以股之傷。遂推及拯股之術。足既不能行。則用及
壯馬之乘。壯馬固善馳。雖股之病。而馬猶壯。壯馬以拯病股。其吉可
見。為其得所宜也。六二在中。始有此占。而壯字有關大壯。與雷天合
卦相類。坤之對乾。離變異。則與震對。此以賓濟主。用襄體者也。壯馬
與傷股。亦一賓一主。一體一用。而相調濟。以成其用。惟在位乘時者
能致之。六二之為吉也。雖棄其股。而用馬。有舍近圖遠之嫌。而以其
壯易我傷。亦權宜變通之道。惟中能權。惟正能變。六二之吉。在乎中
正而已。
象曰。六二之吉。順以則也。
宣聖講義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5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六二柔居正位。上應六五。為坤之五爻。坤主靜
順。六二得中位。行柔順之道。以法乎坤。故占吉。則法則也。言能順坤
之道。法坤之德。始終以柔。而不失中正之位。艱貞之謂也。爻辭稱用
拯馬壯。亦本坤卦利牝馬之貞。所謂牝馬地類。行地無疆。故稱其壯。
且以六二為離中爻。離後天代乾。有飛龍之象。離原中女。不得乘其
本德。故以柔順。法則坤之行。而孚艱貞。成明夷之用。明夷之時。出處
行止。均不得違坤之道。則以坤在外也。六二居中。本坤之一爻。上法
坤之全德。而後克孚明夷之行。雖有左股之傷。終占馬壯之吉。善于
用時故也。文王箕子以幽囚奴辱。其傷過于左股。而終得免于難。一
則開國之基。一則封土之錫。是其終占馬壯之吉。不得以左股之傷。
而悖夫順則之訓也。明夷全卦。均以利艱貞為用。六二猶明。為其得
中位也。雖在內而本柔道。雖有傷而能順。則是其善于順應時變。用
晦而明之效也。習易者可不審諸。
九三。明夷于南狩。得其大首。不可疾貞。
宣聖講義
此明夷九三爻辭也。明夷全卦以初三兩爻為陽。而初九在下。不得
大用。惟九三在中。與六四交。類于既濟。卦以陽爻少而貴。兼得六四
之和濟。全卦大用見于此爻。非他卦以二五爻為主也。九三離之終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6
進即坤卦。離之大用亦在此爻。故爻辭稱南狩有大得也。明夷原非
其時。而以九三陽德方盛。行獲其利。進收其功。雖不免于夷傷。而所
傷者。有喻于狩獵。如師卦田有禽也。師以坤坎合。亦重陰在上。坎與
離對。九三上下皆陰。其象變坎。故與師類。全卦互解與屯。係自二至
四為坎。自三至五為震。震坎合為解。移易上下為屯。解有開散之義。
動之象也。屯有初生之義。艱之象也。艱而動。非戎即田。為集眾以殺
伐也。九三雖非師。而有聚眾于田之象。則以上下皆陰。且所應上六
亦柔也。陽統于陰。剛馭于柔。則如田獵。克獲多獸。猶出師多所俘虜
也。明夷以暗昧之地所傷。求光明之方。且本離之志。故于南狩。南為
陽明之鄉也。南狩。但以所發處之南言。即行向南。不必果至南方。因
南行而得光明。因田獵而獲大首。皆九三之利于動所占也。大首首
字。亦可連下讀。謂首不可疾。一則首猶始也。疾猶速也。始不可速。進
必以漸。此艱貞之義。明夷之所宜也。一則首猶頭也。疾猶病也。頭不
可疾謂率領者不可病。病則廢事。或人之頭腦不可病。病則艱于行。
皆以明夷暗昧不易進。其外重陰恆多阻。猶出師而主帥有病。或首
途而頭目憎風。是皆不便于行。則雖有大獲之占。而難達逕進之志。
故重在貞。貞亦明夷應備之德。恆卦曰貞疾。恆不死。則疾與貞。實相
成用。疾而貞。自無害。如行者有守。進者有舍。則何患乎險阻哉。或曰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7
不可疾貞為一句。言不可則速自貞守也。或以為不可疾貞謂宜進
而弗遽退。宜行而勿速止。固兼賅之義。然非本旨。蓋九三以陽得時。
行得志。南狩既已大獲。則貞守自無不宜。惟以出于暗中。發乎困境。
進不可急。行不可猛。視時之宜。順勢而止。此君子知進知退。不疾不
徐。從容中道者也。故占辭既言有大得。又戒毋遽進。既明其宜動。又
命以貞守。總以明夷之世。雖有九三之光明。仍不得悖全卦艱貞之
訓也。
象曰。南狩之志。乃大得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九三重陽。秉陽剛之德。而為離爻。有文明之行。
故爻辭稱其有南狩之志。而大有得也。志指九三本體言。若非九三。
則無此志。當明夷之時。在暗蔽之中。惟九三重剛得以其德用而南
狩。向光明之地。達成功之期也。推而言之。丁亂離之日。昏迷之際。君
子方悵惘無所之。而忽遇光明。在前指引。使脫離暗昧之地。進于光
明之鄉。則其所成必異。所獲必多。如文王幸脫羑里之囚。復邀斧鉞
之錫。得專征伐。以靖侯國。則其成就。不必待孟津之師。即已著明德
于天下。文王戡黎之績。豈非豫伏于放歸之時乎。此即九三所稱南
狩大得者矣。雖然苟非文王。亦難孚此爻之用。則以文王有其志也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8
文王有澄清宇內啟迪光明之志。始克膺彼節鉞之頒。專征之命。德
若未逮。征若未孚。則徒滋以為亂。增其暗昧而已。更奚望九三之勳。
南狩之功哉。故釋文特稱其志。明用九三者。必有仁民之心。勝殘去
殺之念。方得行其征伐。代奠疆圍之功。得字不獨物也。所獵不僅獸
也。得民得國。皆此得也。誅奸誅惡。皆此狩也。故爻辭稱為得大首。言
以我為民之上。而獲其不善為民上者。故用首字。明其為尊。南狩者
亦一尊。此主賓之別也。易辭以陽為主。以德位為尊。九三則以陽之
盛。德之明。而略于位。此變數也。隱屬革命之義。亦見武王伐紂之孚
大命也。明夷亂世。而九三則有戡亂之機。為大地雖暗。而吾行獨明。
全國雖迷。而吾志永正。此賢者濟世之有道也。觀于爻辭不可疾貞
四字。尤見其成功。仍在德也。德至乃及于位。若無其德。位將奚保。九
三固無位。以德致功。故不可疾貞。明其重在己也。
六四。入于左腹。獲明夷之心。于出門庭。
宣聖講義
此明夷六四爻辭也。六四外卦之始。即坤卦六四。與離九三合居中
爻。同于既濟。凡中爻與既濟同。為當位。與未濟同。為不當位。此以中
爻言也。別于二五正位。各卦皆然。明夷以中爻當位。故皆占吉。而六
四又以柔在外。本貞靜之德。為順承之行。以坤初爻。變乃為震。克承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19
乾也。雖險而利于行。雖柔而明于心。雖有傷而克享乎成。入于左腹
者。以明夷自下而上。至六四及腹。猶艮之六四艮其身。而以柔善承
剛。故稱左腹。以陽先也。人者。明夷之用所及。如光所射。矢所中。皆稱
入。以傷至內。猶矢刃之深入也。然六四體坤用乾。入而能出。傷而有
得。雖深中腹。而因之獲其心。心非指物。乃心意也。概思想情志而言。
獲其心。猶曰得其心思與意志。明其所為所成也。明夷原非物。亦無
心腹等體骸。而爻則稱為股翼。為腹心者。譬之以一身也。天下如一
人。國家如一體。雖親疏不一。遠近各殊。而不可失其一。失則病矣。明
夷者傷也。傷及于腹。為患已深。而反以之獲覘其心。是緣失成得。緣
憂成善也。則以明夷暗于外而明于內。果深見其心。是易昧為明。剔
蔽見真之謂也。故六四雖入腹。而竟知其心意。譬之君臣。初以讒言
不能相協。既經剖白。而見真誠。亦猶文王之脫囚而獲榮賞。于出門
庭。一語連上讀。明其時也。以其得明心意。在出行之時耳。六四由內
出外。而明夷全卦。以內文明。成外柔順。必自近至遠。自內達表。方見
其功。故爻辭以四字。明其不可留滯也。蓋六四兩陰在上。雖得其心。
非真能坦然相與。雖見知于一日。未必不再疑于將來。則以君非明
主。朝多幸臣。易蔽于邪。難與久處。惟有決然出走。翛然遠引。既杜悠
悠之口。乃成落落之行。此六四之占。在得九三之歡心。以傷而受祿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0
卻慮五上之蔽障。因事而進讒。故明其有成。特在于出門庭也。或謂
此爻既獲明夷之心。可防明夷之害。何必繼以出走。不思終回明夷
之灾哉。不知六四之獲心。實非出于自然。乃因入腹之傷。而遂知心
之願。正如文王之脫難膺封。非商紂真能用賢。如唐虞之明良協洽。
乃以佞臣得賄。為之緩頰。始克致此。則一旦讒言復進。仍不免誅辱
及身。斯明夷之所謂明夷。而所獲係入腹之傷換來。夫豈能久持乎。
更奚望其終挽明夷之難。而返光明之途哉。此六四之占。僅止于出
門庭已也。
象曰。入于左腹。獲心意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六四爻辭之義也。以明夷之入左腹。猶以刃剖取腹內之物。
腹中一切。皆可探得。而六四取喻。則重在一明字。以明夷為暗藏不
明。今既入腹。則藏者顯矣。暗者明矣。人之深藏于內者為心意。既剖
腹而視。則心意可見。而不明者乃明。明夷遂返于大明。猶夜中之暗
以日入地下。果逐日而至地下。則亦隨所至而光明。其蔽既去。其明
自存。日未嘗自隱其光。則去其所為障者。何時不大明。何地不大明
乎。六四之用。重在由不明而致其明。故取入腹見心為喻。非真有此
事也。然如商紂之暗。比干因以刳心。豈非亦有此事乎。比干賢者。既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1
不見諒于君。遂至刳心以死。忠貞之操。固為罕有。而以一死成其仁。
亦合六四入腹見心之象。不過易教重在求明。刳心雖忠。究無益于
君國。以明夷之主。不復有光明之時。此爻辭以出行為勗。意獨贊微
子之遠遁。而不與比干之戕生。則所稱獲心。以得暗主之心意為主
旨。而非自摳其心也。故曰獲明夷之心。用明夷以代暗主。以明夷即
暗昧。暗昧之主。其心難知。今六四竟獲知之。且使相信。是君子善于
用時。長于救失之道。要非急急于祿位。役役于利名。能毅然出行。以
棄暗投明。則將來之明。不卹入腹之傷。而幸獲心之喜也。全卦各爻。
多取商紂時事為譬。此以有所忌諱。不能明言。故委曲出之。所稱明
夷。皆暗指當時朝政。讀者細細體會。自能明瞭。
宗主附注
明夷因內互震坎。而上卦坤。又以初變為震。故全卦爻辭。與雷水
解。雷火豐。有相關聯處。震與巽對。為主與客。故又與風水渙。亦多
相類。如豐卦九三爻辭折其右肱。與明夷六二入于左股正相對。
豐九四爻辭。日中見斗。遇其夷主吉。亦與明夷六四相關。日中見
星斗為幽昧不明。即明夷也。故云遇夷主吉。言雖有傷夷。而利于
行。亦猶明夷六四獲明夷之心。于出門庭。以出行占有得也。又如
渙初六用拯馬壯吉。與明夷六二辭同。渙六四渙有丘匪夷所思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2
亦與明夷六四相應。明夷之入于左股獲明夷之心。與渙之匪夷
所思。皆指因傷夷而及心思。由行動而見意志。雖明夷不足以阻
其進。雖艱險不足以灰其心。匪夷所思。即非傷損其心志之意。言
夷自夷。思自思。與明夷之入腹獲心一義。以入腹為傷。獲心則為
利。心主思。心之得。即思之不害。思者自我。傷者為客。六四雖有入
腹之慮。而成得意之行。猶渙六四之旨。謂所遇出乎意外也。後人
稱想入非非。為匪夷所思。亦即以卦辭雖傷不害。反成其利。初非
意料所及也。實則明夷以外暗內明。主強客懦。正非一例傷害。客
之所失。即主之所得。客之所傷。即我之所成。原不可視彼若此。故
匪夷所思。即以夷為物。而思屬己如六四之入腹。為傷。獲心為得。
一為客。一為我。所處地自殊也。如混之為一。則不可通矣。凡明夷
全卦皆如此例。時固暗昧。我自光明。人固顛連。心自安定。故彖辭
以艱貞成其利。非始終皆傷者也。
六五。箕子之明夷。利貞。
宣聖講義
此明夷六五爻辭也。六五外卦正位。坤卦中爻。以下合離。六二相應。
位正而爻不當。非九五可比。而以得正行柔。有類于亂世忠貞之臣。
故以箕子為喻。箕子當紂之時。求匡君之失。受奴辱之苦。是其貞節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3
可見爻辭稱箕子之明夷。言箕子處明夷之道耳。利貞本坤之德。以
守貞為先。行柔為用。六五正位。乃克臻此。然箕子何以不效微子遠
去。而必守貞自辱者。實以愛國心深。憂時志切。內明而外難見諒。體
忠而用難回君。不得已。硜硜自矢。謹慎溫柔。以希有補于朝廷。艱苦
困頓。以期有感于君上。此以守正為重。不以微子之從權。微子審于
幾先。明于未至。知紂王之不悔禍。慮大難之將覆宗。鑒于箕子之奴。
比干之死。君子不保。宵小盈庭。遂決意遠行。圖存宗社于外。則本六
四爻之用。以出行為從權也。箕子則不然。寗同死社稷。而不忍去。願
身當艱苦。而不敢避。則本六五爻之用。以守正行其志也。故六五辭
稱之。明其道在利貞。兢兢業業。罔敢少怠。拘拘謹謹。毋時自息。有比
苦節婦女。堅貞如一。以至于死。此利貞之秉坤德。而為艱苦勁毅之
行。惟忠臣節婦有焉。守正不移。持節不二。至誠不息之謂也。在卦則
六五孚之。在人則箕子至焉。蓋明夷之時。此亦合乎道者。文王疏而
在下。故可以善身自保。箕子親而近君。故不得不忍志成貞。斯二五
兩爻殊其用也。
象曰。箕子之貞。明不可息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不可息。即不二之意。以箕子忠心亮節。既甘為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4
奴辱而無悔。是期于至誠以不息也。明字亦可連下讀。若連上則貞
明。即傳所謂日月之道貞夫明。聖人之道貞夫一。日月不改其明。聖
人不失其一。一即中也。六五在中。故箕子法之。如日月之明。亙古不
失。夜之暗。非日之不明。地為之蔽也。箕子之忠亦然。不以地之蔽。而
易其明。日也。不以君之蔽。而易其忠。箕子也。此所以稱為貞明。在不
可息也。若連下讀。則有二義。一則言明之不可息。即日之明。不可因
夜而息。日雖在地下。其明未嘗減一毫。物自不得見耳。可知日之光
明。不可有息時。息則天地混沌。人物滅絕。人之光明亦然。君上雖不
明。臣下不可息其明。時世雖不明。人道不可息其明。此箕子之守貞。
為其內心光明。不可息滅。而同于昏暗。合乎污濁也。一則釋箕子之
守貞。為明臣節之不可二。即明至誠之行不可息也。箕子不息其誠。
不二其節。乃成其永貞。以孚坤上六利永貞者也。亦即彖辭利艱貞
之義也。
上六。不明晦。初登于天。後入于地。
宣聖講義
此明夷上六爻辭也。上六全卦極位。為坤上六。重陰之地。極暗之時。
故爻辭云不明晦。此句有二義。一則不明而晦。言由明入暗。先則不
明。繼則晦矣。晦較不明進一層。即行漸入暗之意。一則不明不晦。言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5
明已入暗。既不明矣。亦不知其為晦。以明與晦。必由于辨。辨必由于
明。今不得明。安能辨其晦。是則暗之已甚。更無明晦可分之意。初登
二句。言由明入暗。如日之初原在天。後則入地。亦明夷之本象。明夷
非無明。乃以物之蔽。日之初也。天下同明。是明之時。日之入也。天下
同暗。是明夷之時。上六處最高而為重陰。故有初登于天。後入于地
之象。所謂初者。非始也。蓋猶其先之意。以日之入必自天下降。是未
降之先為初。非指日之初出也。明夷離在坤下。原已入地。而上六乃
云初登于天。非謂日在天。乃指日之光影也。日之入地。其始也光。尚
上映于天。其後漸漸沒入地下。若謂日之在天。光阻下照。而非登天。
故上六所稱。仍以光明為主。光明為明之本。日之初降。光返照于天
空。天地猶明。四方均照。是明夷之明。即在此剎那。而漸漸易為暗。蓋
明夷離固在內。明未嘗無。惟其明之及外者僅耳。上六與九三對。恰
得光之反射。而有初明之象。正如日之西下。光映于雲天。而轉射地
面。又如日雖下地。而月得日之光。上升于天。以代其明。是皆上六初
登于天之象。說者以為明夷全卦。日在地下。初不見光。上六何來登
天之語。是不知易卦之用。上與三對。陰與陽對。明夷雖外不見日。日
自在內。日既未亡。明亦永在。明之直及則為日光。是日中也。明之映
射。則為霞暉或月華。是夜也。不問為日為月。為雲霞為日夜。何莫非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6
明。亦何莫非日之光明。明夷之日。固在地下。其明雖不得直及地面。
而假于雲霞者為夕照。假于星月者為夜光。皆明之由內外達。暗而
猶明。下而猶登。故上六稱之。不可以日既入地。忽又出為訓。更不宜
以上六有此語。謂前各爻本有明。上六以後。真為明夷。若謂上六以
後方為明夷。則果屬何卦哉。自來卦例。極則反。窮則變。上六窮極。乃
反變之時。故明夷至此。忽露明光。仍地下返射之餘光。非日出正照
之天明。故有不明晦。初登後入之語。明其為反也。變也。如雲霞之彩。
月星之華而已。且以位已極。時已窮。雖有此光。而難久明。故雖有登
天之初。而仍或入地之象。是則終始不離于暗昧。此明夷之所以成
名也。
象曰。初登于天。照四國也。後入于地。失則也。
宣聖講義
此申釋爻辭之義也。照四國。以上六高位。有遠矚四方之象。由登天
以下映。故能及遠。究僅在地下。則所照不過地下一面。今以登天之
明。可及地上下。實不獨一面已也。則字。法則也。見離卦爻辭。離日以
在天為普照。人君以在位為普施。日之光明。人之德業。一也。日已入
地。明已為晦。亦猶君雖在位。德已不昭。民將奚法。日之不明。人失其
視。君之不德。人失其瞻。上六之辭。有慨乎世君之不明。人民之顛沛。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7
而見天下皆清濁不辨。邪正同淆。賢否莫分。忠奸難察。而天下大亂
矣。故爻辭有不明晦語也。全卦以明之蔽為夷傷。而歸其過在失則。
可見隱責當時朝政。無以為民法則之微義。文王不欲直言。乃以失
則二字。輕輕喻之。實則寗失則已哉。其究必敗國喪身為天下笑。為
後人惜。在位者可不慎歟。
宗主附注
自遯至明夷四卦為一往復。遯與大壯往復。晉與明夷往復。合則
遯大壯為四陽二陰卦。晉明夷為二陽四陰卦。亦成一大往復。以
各卦所象。陰陽消長。一來一去。無不相對。遯之與明夷。晉之與大
壯。又自為對。陽升陰降。皆有其度。內中互卦亦同。如遯互姤。大壯
互夬。自相對也。以下各卦亦然。自家人至解。四卦亦成循環。而內
互既未濟二卦。不獨家人與睽。蹇與解。為往來也。易原本數為象。
依氣為數。數象之成。不離夫二氣。故數見知氣至。象見知數至。如
明夷二陽在內。而間一陰。陽以陰蔽。不得暢其生機。陰梗于外。不
得復其元氣。此明夷為暗昧昏亂之象。有光不能照物。有明不能
及遠。幽處如囚。冥行如夜。此為生機之害。人道之艱。作易者。取商
紂之世以譬之。非必限于商末也。凡世道之敝。君主之昏。政令之
亂。皆其象也。卦爻中明夷二字。即借喻昏暗之朝。危亂之世。明夷
下經-2-經文講義-明夷-釋爻辭-128
雖非名詞。實假之稱指當時者也。易辭定于文王。不敢直指朝廷
之失。故以明夷代之。六五箕子明夷。即明稱明夷之箕子。言當商
末之世。箕子處之之道耳。古文多如此。否之匪人之類。皆以人道
與世道相衝。人道為主。世道為客。明夷雖暗亂。人道自有權宜變
通。箕子以利貞而得免明夷之害。是即人道勝天。可見君子不以
時廢道。不以天易人。商紂雖昏亂。惟自敗其身。亡其國。終無損于
箕子之道。則利貞之能避禍。而人道即于此見焉。人法地。地道利
貞。人亦先利貞。彖辭所謂利艱貞者。亦指人道言也。
=========
下經第二冊終
www.yijing.idv.tw
最後修改日期 2012/4/22